楊棕婷
(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十八世紀中葉歐洲社會各個階層動蕩、社會環境一片復雜與混亂,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引起了歐洲的巨變,資產階級同封建專制王朝之間的矛盾加深,嚴重阻礙了歐洲的發展。1815年,歐洲全面復辟,黑暗與沉寂的奧地利使舒伯特的幻想不斷破滅,也讓舒伯特的思想受到很大影響。18世紀70年代,文學領域的啟蒙思想運動“狂飆運動”在德國聲勢浩大的進行,人們體現出對“自由、平等、博愛”的民主思想,去多藝術家和流派都開始活躍起來,這一文化思潮的興起,為浪漫派奠定了基礎。
在長期聆聽舒伯特的音樂中,弗蘭克·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奧地利早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他出生在世界聞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一個郊區家庭。鋼琴和小提琴的啟蒙教育來自父親和兄弟。當地管風琴教師教他復調對位和管風琴,在寄宿學校接受了德奧民族文化教育。舒伯特的作品透露著他的智慧和痛苦完全是他的內心情緒和精神的千變萬化。
1828年,舒伯特被貧窮和疾病纏身,從他的晚期作品中可看出,就算喜悅與希望的背后也包含著無盡的無奈與感傷。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傷寒纏身離開了人世間,一生清窮貧困。對于舒伯特來說,生命是場旅行,一場冬天的旅行。讓那自由的靈魂在那永恒的世界永遠跳舞歌唱吧。
即興曲第一組《四首即興曲》(OP.90.D899)是舒伯特在1872年9完成的,同年12月完成第二組《四首即興曲》(D142.D935)它們形式短小、織體樸素但構思嚴密、旋律帶有歌唱性、和聲變化多彩,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特殊的歷史地位。
即興曲都帶有很強的旋律性和歌唱性,這根舒伯特音樂詩意的表現有關,作為“歌曲之王”,他在鋼琴的創作中也受到了歌曲旋律的影響。舒伯特鋼琴音樂是永恒的歌曲,他細膩地訴說著靈魂,完全是個人內心的歌唱,所可以說,歌唱性是舒伯特的一種本能,他將這種歌唱旋律和鋼琴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這就是藝術最偉大的地方。
在舒伯特即興曲中,有無處不在的可以與他藝術歌曲相媲美的旋律。例如作品90號第二首《降E大調即興曲》,全曲以三連音開始在快板旋律的起伏中可以找到舒伯特藝術歌曲《野玫瑰》的影子,清晰而歡暢,如同小溪的流動。A部以8小節為一個樂句,每一個樂句都有新的進行和旋律的進行感。
90號第三首《降G大調即興曲》旋律極其優美,可以直接從驚艷的旋律中感受到舒伯特的無奈與悲傷。高聲部的旋律蕩氣回腸,在幾小節內情緒就能千變萬化,有強烈的超時空空間的感受。所以樂曲一開始,內心應準備好三連音流動的節奏,演奏旋律要有均勻的跑動和連貫的呼吸。(62小節—68小節)使用特殊半音纏繞的方式,將音樂推向高潮,這時演奏者應加強大臂的力量和指尖的速度完成音樂的推動。
和聲的運用,是舒伯特鋼琴作品創作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演奏中就更應仔細體會這種明暗的和聲交替帶來的無語言的心理變化,控制音響的大小對色彩進行描述與刻畫。
以(OP.90)第四首為例,主部由分解的十六分音符和低音的和弦組成。從降A音開始如流水般的下行,每一個樂句和聲都在不斷變化。(7-12)小節是(1-6)小節的變化重復,從13小節開始由前面的降a小調變成降C大調音色由柔變透,如同樹上的綠葉由淺綠變成嫩綠色。到19小節又一個色彩轉變,進入b小調和弦,和聲效果由亮變暗,呈現出暗淡的橄欖綠樹葉。23小節的和弦變化相當豐富,不斷的阻礙經行到解決,色調慢慢暗沉下來。
舒伯特的音樂就像陽光和陰影,在旋律的進行中飛快的交叉著,所以在進行演奏時,連接處和經過出的句子特別重要,需要我們好好把控。
節奏是音樂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在現代音樂作品中,可能沒有旋律、和聲、配器,但絕對不能沒有節奏。在舒伯特的即興曲當中有很多不同的節奏音型,大大地豐富了樂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1.三連音節奏
三連音節奏可以很好的推動音樂的進行,它沒有旋律的重音,給人以流水、流星、瞬間的印象比較強,所以也更符合“即興曲”這一體裁的風格,使音樂更有流動的美感。作品Op.90第1首和第2首使用最為頻繁,第二首幾乎全由三連音節奏型構成全曲,成了全曲的音樂動機,把整個旋律的線條放在了三連音節奏型當中。
2.伴奏音型的重復
舒伯特即興曲中伴奏音型的重復大多是柱立性織體,這種音型可以很好的烘托、渲染氣氛,它往往與一個低音搭配在一起,給聽者十分立體的聽覺效果。作品Op.90第4首的三聲中部,與主部的音型形成鮮明的對比,中聲部柱立的織體形成強烈的情緒涌動。
3.重音的改變
舒伯特的即興曲很多地方因為重音的改變,形成帶有舞蹈性的節奏。即興曲作品Op.90第二首的B段,左手的重音挪到了第二拍,更具有戲劇化的舞蹈節奏。第四首的第47—63小節是前面39—46小節基礎節奏的衍化,重音也轉移到了第二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