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清
(甘肅省酒泉市玉門油田小學,甘肅 酒泉 735200)
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具有它一定的獨特性,一方面在于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掌握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另一方面也希望根據學科特征,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個性特色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問題解答的方式,實現授之以漁。總體來講,針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是一個相對辯證的過程,教師要將自身教學與學生學習過程有機統一起來,教學相長。在豐富學生基礎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逐漸實現學習自主發展與進步。
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中就談到了數學教學的本質就是基于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過程。考慮到人的思維品質表現為一定的靈活性、敏捷性與獨創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將這些特性表現出來,以便于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思維環境空間,即為學生創設相對自由思考的空間與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具體來講,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將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你想怎么辦?你要怎么辦?為什么這么辦?”有效調動他們的學習思維積極性,引導激發他們嘗試探索、發現和創造新知識內容,全面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發揮。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思維培養與激發要以豐富基礎知識為主,然后通過情境創設引導他們完全投入到數學學習環境氛圍中,循序漸進的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幫助他們成長進步[1]。
針對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策略創設其實就是情境創設的過程,通過多種多樣的情境創設旨在培養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過程中探究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認知自我,以實現數學學習能力的進步提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兩大創設”展開情境教學過程,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數學思維朝良性方向健康發展。
創設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做到真實、有效的展開教學設計,保證所創設情境中就涵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與問題情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學習過程中分析、理解并處理問題。
具體到問題情境創設教學應用,這里還要簡單提兩點:首先,要保證情境創設的適時性,比如說教師就可結合農歷新年為學生設計問題情境。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年月日》一課教學中,教師應當首先為學生展示年歷表,并指引他們找出一年中28 天、29 天、30 天和31 天的月份,再師生共同思考新歷年應該是幾月?農歷臘月三十是幾月幾日等等。一方面教會學生如何看日歷、如何分辨陽歷和農歷,為什么會有農歷?農歷和二十四節氣有什么關系?一方面考察學生的認真學習態度,看他們是否會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并在數學學習中學以致用,體現數學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再一點,要確保問題情境創設具有一定針對性。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的《百分數的認識》一課中,教師就專門創設了一個特別的情境,希望通過一個課堂上小插曲為學生引出本課知識內容。例如教師在網絡上下載課件過程中,就會發現進度條上的百分數正在不斷增長,學生們就看到了這一進度條中不斷變化的百分數,在觀察過程中激發學生思維能力發揮,讓學生了解百分數的變化多端,進而有興趣學習相關知識內容。
質疑是優化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最好策略,有了質疑學生才會進一步思考,才會有所發現和收獲,所以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教會學生“學貴存疑”的道理,鼓勵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話互動過程中都能主動產生疑問,通過師生、生生討論形成對話互動,進而與教師共同引出新的學習觀點與新的闡釋內容,在質疑思維的不斷碰撞過程中豐富自身數學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入真正的話題,與學生共同思考、解決話題,并鼓勵學生自由思考,在思考中再質疑、再提問、循序往復完成學習過程。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設計中,教師教學生如何運用數的分成解決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師在教學完畢后會問學生“誰還有別的辦法嗎?”有學生就會提出“在做退位減法15-7=8 時,為什么將15 分成10 和5,用10-7=3,用5+3=8,而不用減數的7+3=10,再把被減數15+3=18,最后用18-10=8 呢?”首先教師要肯定學生的這一段推理過程,贊揚學生不但提出了意見,同時也表述清楚了整個習題操作的流程思路與具體方法。這其實就是通過問題情境設疑引導學生存疑,并鼓勵他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表達出來,進而實現學生的思維發展進步,最終開拓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鼓勵學生多質疑、多主動探索,這對他們的思維能力提升非常有幫助[2]。
總結:小學數學教學本身就具有對學生思維邏輯、思維能力、思維多向性的培養,教師要善用這一點,通過創設不同情境引導學生學會挖掘問題、質疑問題并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在如此的學習情境中不斷豐富、完善自我,實現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