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秉之 趙熙
(浙江樹人大學藝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5)
今天,人工智能的應用已經逐步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人工智能產品可以為我們做很多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少學者擔心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脫離人類的控制,其中擔心的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學會像人類一樣分析和思考,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和人類相同,由此而得出正確的和錯誤的觀點。就像編寫算法的工程師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將個人的偏好編寫進去,從而造成歧視問題,有的是對于種族的歧視,對于性別的歧視,有的則關乎宗教信仰。如今AI 可以根據人的頭像照片,來分析人的性格,還能以此來判斷用戶的犯罪傾向,為案件偵破提供輔助,但如果人工智能在其中依據了帶有偏見的算法和數據,那么分析的結果也會出現很大的偏差。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機器的智能程度足以代替人類進行工作,于此同時,在這些崗位上工作的人類將無法繼續從事這一工作,比如銀行出納員、客服代表、電話推銷員、股票和債券交易員,甚至律師助理和放射科醫師,都將逐漸被人工智能所取而代之。目前這種技術已經應用于無人駕駛領域,機器人也進入到工廠裝配車間,從事于半自動化和自動化硬件,智能化機器人將逐步取代傳統工人、建筑工人、司機,甚至于寄送快遞的快遞員以及其它很多職業的從業者。這將會使很多從事于底層簡單勞作的人員大規模失業。
面對工作崗位的大規模減少,失業的人群如何能夠找到重新就業的職業,也顯得尤為重要。對失業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勝任人工智能不擅長的領域,特別是創造性強、規劃性和跨學科領域的工作,但是再培訓的實施難度也是非常大的,這些失業人員經過培訓也并非都能勝任此類工作。因此,我們需要發掘新的人工智能不擅長的領域,如“人際技能”工作,如社會工作者,比如陪老人看病,在孤兒院教書等,或是擔當“協助人”,幫助那些網絡成癮沉迷于虛擬世界的人回到現實生活。
人工智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革,不同于歷史上的工業革命和計算機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并不是使工人、個人助理等簡單勞作的工作消失,取代以其它的工作。相反,某些簡單勞作的工作崗位將大規模減少,取代以人工智能的機器人來操作。這將會為開發人工智能的公司和企業極大地節省人力成本,帶來巨大的經濟利潤。由此可能會帶來,少部分人得到最大利益,財富向少部分人過度集中,從而導致貧富差距的擴大。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不應由少部分人獨享。而國家和國家之間也將面臨這樣的挑戰,由人工智能節約下來的人力成本創造出的財富,向少數掌握最前沿最先進技術的國家傾斜,而那些發展相對滯后的國家將會失去先機,從而加劇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目前有七家世界大公司在大量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谷歌、臉書、微軟、亞馬遜、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這些企業使更多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本國,從而加劇了其它國家的失業和貧困問題。
雖然人工智能發展至今,涵蓋了多個領域,包括智能控制與符號計算、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學習與數據挖掘、智能信息檢索等,逐漸成為更為廣泛的智能科學學科,但同時人工智能產品也更多需要被賦予人文關懷,以為人類造福為發展宗旨。
隨著人工智能產品在我們生活中的日益普及,人工智能小助手、小助理,也應運而生。這些人性化智能化產品,使機器真正地作為小秘書,幫助用戶管理一天的行程,每日語音提醒等。在人類生活方面,也因為人工智能技術而變得更加便利。比如天貓無人超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面部識別、表情識別、物品識別等功能,讓消費用戶真正實現拿了就走的便利生活。還有隨叫隨到的遠程垃圾機器人,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輕松,為我們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在醫療方面,由于有了人工智能技術,機器能夠更好地協助醫生分析并診斷病情。如騰訊覓影,就是通過AI 技術的縱深引用,幫助醫生對肺癌、直腸癌、眼底病灶等多項病癥進行更好地診斷。又比如搜狗開發的一款唇語識別應用,就是通過人工智能來深度學習人的唇形、動作和表情,未來將幫助聽障人士實現更便捷的交流。
人工智能在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方面,也做到了體貼入微。滿足人類的精神世界的想象和尋求精神依靠、精神寄托的情感需求。聊天機器人的出現,最大程度上緩解了孤獨癥候人群的孤寂感。特別是老齡化社會環境下,孤寡老人借助于聊天機器人,可以更好地排解心理上的疾病,同時也有了更好地看護和保障。而依托人工智能技術的人形機器人,則具有人類的所有外貌特征,如日本研發出的男性機器人和女性機器人外形和外表都酷似真人,連皮膚的觸感都十分相像,對很多不婚族來說,未來這樣的機器人更有趨勢成為好伴侶。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為我們提高工作效率,改進了人機交互的方式,還更多地被賦予了人文關懷。我們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技術,為人類創造出更加和諧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人工智能產品發展需要研究的目標,對科學家和工程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肩負起為全人類造福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