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貴州省民族博物館(貴州民族文化宮),貴州 貴陽 550001)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滄桑中,我國各民族發展了休戚與共、相互依存的親密關系,形成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要知道祖國統一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如果一個國家四分五裂,必然無法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在中國歷史上,凡是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時期,無一不是國家統一的時期。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清代康乾盛世,都是在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的情況下出現的。
雖然博物館與維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沒什么直接聯系,但思考之后就會明白社會和諧、國家統一的確離不開博物館,特別是民族博物館。民族博物館作為各民族文化宣傳的陣地與窗口,在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發展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每個民族都在這個家庭中和諧共生,同時又保留著各自的文化特色。有學者說過“多元化的才是科學化的”,早在2001 年第31 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大會的時候,就已通過了《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強調了文化多樣性對于人類發展的重要。
民族博物館作為搶救、征集、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遺產的機構,作為宣傳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正以實際行動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保持文化多樣性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諧”將是民族博物館永遠倡導的主題之一。可民族博物館如何致力于社會和諧,我想應該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匯聚了每一個民族的智慧結晶,不論是在建筑、工藝、服飾、音樂等方面少數民族都有極高的造詣。民族博物館可將傳統與現代的展示手法巧妙的結合起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藝術,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并熟知這些民族的成就,認識到少數民族對人類文明做出的卓越貢獻,對少數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尊重就會油然而生,只有每個民族的文化都享有了平等與尊重,社會才能奏響和諧的樂章。
“貴州世居民族歷史文化展”是貴州省民族博物館今年5 月才完成的固定陳列展覽,在該展覽中,除了文字、圖片、實物等傳統展示手段,整個展覽都貫穿了多媒體與數字化的技術,用高科技的新穎手法,立體呈現了貴州十八個世居民族建筑、工藝、服飾、婚戀、戲劇、音樂舞蹈等豐富多彩的內容,讓參觀者流連忘返,他們在有限的空間中欣賞到生動翔實的民族文化資料,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很多觀眾都在留言中表示看了這個展覽,了解了貴州民族文化如此璀璨奪目,讓他們感到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二、在展覽中積極挖掘“和諧”的元素。
其實很多少數民族在他們樸素的哲學中早已有了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種樸素的思想滲透到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苗家人喜愛種樹,不允許隨意砍樹。有些地區的苗族有人過世也采用“樹葬”的形式,不做墳只是在埋葬處種一顆樹。占理地區的侗族更有意思,他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了“計劃生育”的觀念,幾乎每家都只生兩個小孩,他們認為人口多了,土地就少了,容易引起紛爭。少數民族對于生態環境的自覺保護令人稱奇,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他們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民族博物館的很多展品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和諧無處不在。
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用刺繡來傳承歷史與文化,龍是古老中國的原始圖騰,也是苗族婦女服飾上經常出現的刺繡紋樣之一。在漢族地區,龍是黃權的象征,呈現出頭角崢嶸、尖牙利爪的威武形象。但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龍的圖案卻表現為稚拙天真、憨態可掬,與人和自然萬物十分親近,這也是少數民族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的體現。像這樣的例子在民族博物館中不勝枚舉,有待于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社教人員通力合作,把更多更好的和諧理念挖掘出來、傳播出去,讓參觀者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三、文化的多樣性是各民族獨特的表現,它使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區別開來,但并不是彼此分立。文化的多樣性是相對的,各民族文化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學習,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性,這也成為各民族同胞和諧共生的基礎。
在展覽中我們要突出這些民族的共同性,例如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的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水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因為長期“大雜居、小聚居”的生活模式,使得他們幾個民族的建筑文化與建房習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苗族、布依族、侗族在刺繡工藝上也有相通之處;苗族銀飾中的銀壓領是受到中原文化影響由小孩佩戴的長命鎖演變而來的飾物;彝族婦女精心制作的背帶上有虎頭的形象,與漢族地區小孩穿戴虎頭帽、虎頭鞋一樣,寄托了家人希望孩子活潑健康的寓意。只有在展覽中肯定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同時也強調民族之間文化的融合與交滲,才能形成民族的凝聚力,鼓舞人心。
民族博物館在提倡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不僅僅是搶救、征集、收藏、保護民族文化而已,應該弘揚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們的民族知識、提高人們精神生活、真正做到陶冶情操、凈化靈魂的功能。
民族博物館要淋漓盡致的呈現出各民族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人生禮儀、風俗習慣、節慶娛樂等,讓人們領略到各民族和諧美好的生活以及質樸的心靈之美,進而增強各民族間的認同與理解,對加強民族團結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團結進步與社會和諧安定,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建設。作為博物館人,我們要自覺做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建設者、促進者,把中華民族璀璨多彩的民族文化完美詮釋,激起廣大觀眾對多民族文化的熱愛與珍視,寓教于展,讓更多的人意識到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安定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