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斕瑯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主要分析了鋼琴教學中,影響音樂素養形成和提高的相關問題,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做了相關考究,從培養音樂興趣、音樂愛好,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等多個角度出發,進一步總結出提高學生音樂修養的措施和方法。
在高校音樂類專業教育中,鋼琴教育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鋼琴是樂器之王,它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的鍵盤原理,是我們學習很多音樂理論知識的基礎。鋼琴音高固定、音域寬廣,不論是器樂,還是聲樂都需要以鋼琴的音高、音域作為標準或參考。其次,學鋼琴能鍛煉人的心性和協調能力,沒有長久的耐力,沒有好的協調能力都是不行的。同時它也有點綴人格魅力的作用,它需要學習者耐心地學習演奏技巧,用心去感悟樂曲情感,進而深一步地去體會藝術內涵,從而達到提高音樂素養和提升藝術修養的目的。
我國高校的鋼琴教育現在已有著非常完善的教學系統,只是在演奏技巧已經爐火純青的今天,人們漸漸地忽視了對音樂素養的培養,過于強調技術上的能力,而把鋼琴學習更深層次的目的——音樂素養的培養,拋之腦后。現筆者根據相關情況對在高校鋼琴教育中音樂素養培養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探析,意在找到解決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辦法。
眾所周知萬事要打好基礎才能走的穩健,鋼琴基礎知識就是這門課程的墊腳石。只有基礎扎實才能看懂樂譜、讀懂樂譜、正確地表達樂譜。只有“吃透”了樂譜才能體現音樂符號的真正意義。很多學生認為只要能彈,彈出聲音,彈對節奏就可以了。其實不然,他們對樂譜的認知非常片面,造成這樣的原因就是基礎理論知識不夠,這也是很多教師容易忽略的一點。
眾所周知,鋼琴課主要的上課形式就是你教、我彈,教樂譜認讀,教彈奏技巧,彈練習曲、復調曲、奏鳴曲等。這已經成了鋼琴教學的固定模式,學生也慢慢地被思維定式化了,就像每個人都被整了容一樣,大家都是一個樣子。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固定化、片面化,不應該教師是主動的,學生是被動的,不應該知識被表面化,形式被單一化。我們應該跳出這個圈,多一點思維方式、多一點批判精神,鼓勵學生有開創性,鼓勵教師有多樣性,這樣學生才能更全面地發展,學生的音樂修養才能得到更深層次的提高。
受常規教學理念的影響,對于鋼琴理論知識,一般只從樂理、和聲、音樂史等課程中汲取,很少有專門針對鋼琴這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我認為在教學中增加這一項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極有益處的。比如,可針對一些術語記號做一個專題講解。很多學生對樂譜中的術語記號視而不見,殊不知這些記號對一個作品有多么重要的意義。再如,也可以給學生們開設幾節只針對鋼琴音樂史的課程,讓學生對國內外鋼琴音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詳細的了解,這對學生也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還可以節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鋼琴音樂家們來做一個大致介紹,同時也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知識。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們彈奏出來的作品是有情感的,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從而使其內心豐盈而充沛,以此達到提升音樂修養的目的。
音樂是聲音的語言,一篇樂譜就如一篇文章,文中有高山流水、有婉婉動人、有溫暖如風、有驚濤駭浪,但這些不是靠看見的,而是靠聽見的。掌握彈奏技能是為了能彈出“好聽”的聲音,那么彈得“好不好聽”就只能靠耳朵來分辨,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強調“聽”的重要性,要多聽自己彈奏的聲音,也要多聽別人彈奏的聲音,更要多聽大師們彈奏的聲音,讓自己的耳朵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變得靈敏、變得挑剔、懂得分辨,從而幫助學生彈出更動人的音樂,并培養學生欣賞他人音樂作品的能力,從而提高音樂修養。
綜上所述,在高校鋼琴教育中,要想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就要貼合實際、打好基礎、打破常規,改善現有的灌輸式教學,以豐富的形式和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使學生從枯燥、乏味到自主學習,使教師從單一手段到多元化教學,同時要注重對知識的積累,注重聆聽的重要作用。因此,這對高校鋼琴教學的音樂素養的研究,對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有重大意義。所以,在今后的高校鋼琴教學過程中,高校和教師要重視對音樂素養的培養,并采取最科學、最適宜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