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志春 丁麗萍 朱蔚煌
(武夷學院 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福建省柑橘在全國柑橘類水果出口總量中排在第一位。柑橘產業是福建特色農業產業之一,有永春蘆柑、順昌蘆柑、永安洪田臍橙等十五個地理標志品牌。福建省與國內其他柑橘重點出口地區相比,在生產中具有氣候、地理位置等優勢;同時存在著一些劣勢,如柑橘種植標準化程度低,區域布局不平衡,品牌建設不足等問題。因此,有必要更深入地分析福建省柑橘出口的優劣勢,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后的發展趨勢,從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增強福建柑橘產業發展的國際競爭力,推動柑橘產業對外出口貿易。
2.1 福建柑橘產業發展的生態條件。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部,橫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年平均氣溫17℃~21℃,年降雨量1 000~1 900 mm,雨量充足,屬于季風性氣候。福建省有閩西山帶和閩中山帶兩大山帶,叢林覆蓋率達到65.95%,為全國第一。福建沿海的地貌格局以曲折海岸線為主,海岸線居全國第二,總長3 751.5 km。在閩江以南地區有大型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和興化平原。福建東南部山地丘陵土壤類型各異,有山地黃壤、山地黃紅壤、山地紅壤、紅壤等類型。對于有機質含量低的泥土,應加入有機肥,調節土壤養分結構,加強土壤滲透性和保水能力,以滿足柑橘根部對水分和氧氣的要求[1]。
2.2 品種結構及產業布局。福建省柑橘品種結構多樣,種植廣泛。福建省九個地級市均有柑橘分布,以漳州市、三明市、泉州市分布最為集中。2017年末止,漳州市以種植面積814 685畝,產量1 191 367噸,均居全省第一。三明市柑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二,泉州市柑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省第三。

表1 2017年福建省各市柑橘種植面積及產量
2.3 種植規模。福建省柑橘種植歷史悠久,地處浙-閩—粵柑橘特色生產帶,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柑橘種植條件,是中國的重要柑橘產區,在國內柑橘種植產業頗具影響力,同時柑橘產業也是福建省水果產業的重要支柱。

表2 福建省柑橘種植面積
2016年末,全省果園總面積為541.7千公頃,其中柑桔園面積為191.4千公頃,占福建省果園面積的35.3%;截至2017年末,福建省水果總產量為644.67萬噸,柑橘總產量為315.39萬噸,占全省水果總產量的48.9%。2010年至2016年福建省柑橘種植面積呈平緩增長,較為穩定,總體保持占全國柑橘種植面積的7.47%~7.93%。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福建省柑橘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上升。
2.4 品牌建設。福建省種植的柑橘品種較多,截至2017年,福建省已經成功申請了平和琯溪蜜柚、下河金棗、順昌蘆柑、永春蘆柑、華安坪山柚、仙游度尾文旦柚長、泰狀元蜜桔、大南坂紅肉橙、尤溪金柑、平和紅柚、福鼎四季柚、長泰蘆柑、順昌紅肉臍橙、福州福桔、永安洪田臍橙共十五個地理標志品牌。
3.1 中國柑橘出口情況。我國柑橘類水果大部分供給國內市場,出口比例占總產量較小,出口量受季節性變動影響較大。根據商務部對外貿易司,中國農產品出口月度統計報告—柑桔屬水果顯示,2016年,中國出口柑桔類水果數量為93.4萬噸,同比增長1.5%,金額為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3.6%,平均單價為1 396美元/噸,同比增長2.1%[2]。2017年,中國出口柑桔類水果數量為77.5萬噸,同比下降17%,金額為10.7億美元,同比下降17.8%,平均單價為1 382美元/噸,同比下降0.9%[3]。
3.2 福建柑橘出口現狀
3.2.1 出口數量。福建省作為柑橘主產區之一,大部分柑橘提供國內消費,小部分銷往國外市場,但是出口量和金額也不小。2017年福建柑橘總產量為3 153 900噸,出口量236 265.3噸,占總產量的7.5%,出口金額為27 249.6萬美元。近些年福建省柑橘在全國柑橘類水果出口總量總體排第一位。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柑橘累計出口975 228.1噸,福建省柑橘累計出口236 265.3噸,占全國柑橘出口總量的24%,排名第一位。2013年至2017年,在這五年期間福建省柑橘出口量總體呈下降趨勢。
3.2.2 出口國別。中國柑橘對東南亞地區出口量最多,例如泰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而福建和云南兩個省份是中國柑橘出口的主要來源,占全國出口總量的67%[4]。福建柑橘不僅在國內各地暢銷,還銷往東南亞、歐盟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

表3 中國柑橘出口市場
3.2.3 出口價格及總額。2017年福建柑橘以出口量236 265.3噸,排在全國柑橘出口總量第一位,出口金額排在第二位,為27 249.6萬美元。出口金額排在第一位的是云南省,為37 119.7萬美元。據統計數據顯示,近八年福建柑橘出口額呈現逐年遞增的上漲趨勢,但是上漲的幅度并不大。2010年至2012年,由于全國柑橘出口金額較大,福建柑橘出口金額占全國出口額的比例較小;2013年至2014年,福建柑橘出口總額大幅度上漲,約占全國出口額的三分之一;2015年至2017年,福建柑橘出口總額呈下降趨勢,所占比例也受之影響呈下降趨勢。數據顯示,近些年來,福建省柑橘年出口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

表4 全國和福建省柑橘出口額

表5 福建省柑橘出口平均價 (美元/噸)
4.1 品種結構缺乏合理性。福建省柑橘中熟品種占面積比例最大,全省柑橘產期過于集中,大部分集中在每年9月至12月。特早熟和晚熟這兩個品種較少,省內雖然有種植,但是優勢得不到有效發揮。這種品種單一、熟期結構不合理導致所產出的柑橘無法有效應對不同市場不同時期的需求,限制了柑橘的出口貿易。柑橘類水果的季節性價格差異高達50%以上,每年5月至7月全省柑橘鮮果供應極少,導致國外柑橘進入本省市場[5]。
4.2 產業鏈發展不平衡。福建省柑橘產業鏈發展不平衡,出口多以鮮果為主,加工產品較少。一直以來,采摘之后柑橘的商品化加工處理一直處于產業鏈的末端。通過深加工的方式對鮮果進行轉化不僅可以有效避免質量不佳的鮮果流入市場,影響品牌建設,對于部分由于外形原因不合適進行鮮果出口的柑橘還能通過深加工處理產生額外的價值;又可以調節不同地區的市場供給,緩解銷售困難以及集中出口所帶來的季節性銷售問題。
4.3 出口價格與出口國別。福建省柑橘出口價格整體呈現上升趨勢、價格越高,國外的需求市場當然更愿意選擇質量相差無幾而價格更低的出口源。每年柑橘集中出口的價格不可避免的會受季節性、市場、運輸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出現或大或小價格波動,從而使柑橘種植農戶和出口企業面臨不確定的市場風險,打擊了柑橘種植戶和出口商的積極性,容易造成柑橘出口貿易不健康發展。福建省柑橘出口國別過于集中,主要出口東南亞國家,一方面對于本地區柑橘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風險和限制,另一方面不利于柑橘在國際市場中的長遠發展[4]。
4.4 綠色貿易壁壘及其他政策限制。國外的綠色貿易壁壘對于柑橘出口貿易帶來不良影響。進口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理由而制定的限定或者禁止國際間貿易的措施稱為綠色貿易壁壘,保護范圍涉及環境保護、衛生健康、資源利用等領域。中國柑橘出口貿易當然也面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2008年,歐盟正式實施更為嚴格的農藥殘留標準體系,2014年又對其中多種農藥的最大殘余量做了調整。2009年7月,歐盟實施《歐盟柑橘鮮果市場營銷標準》,并且在2013年又增加了新的標準,出口條件變得更加嚴格。2015年,為保護本國農業、削減農產品進口量,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貿易限制政策。該國實施的貿易限制政策給我國柑橘出口帶來了不利影響。2017年,緬甸農業部對于所有進口農產品進行風險評估程序,只有通過了標準才允許進口。
5.1 柑橘產業鏈發展。在福建省柑橘產業發展基礎上,推進符合本省的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發展模式。鮮果銷售和柑橘加工同步發展。在生產環節,結合各地實際種植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計劃,優化產業結構,把產業帶轉移到優勢區域,根據市場需求豐富品種。在流通環節,建設全面的柑橘產銷服務體系。在銷售環節,迎合消費傾向,開拓柑橘出口多樣性渠道[6]。
5.2 完善出口貿易體系。當前,正處于我國大力實施“互聯網+”戰略的背景下,利用國際電子商務開展柑橘貿易出口業務是當務之急。目前福建省柑橘各產區并沒有開始進行全面系統設計和開發,柑橘產業電子商務體系由于剛開始起步,各方面不夠全面和完善。“線上”與“線下”結合不緊密;與柑橘出口貿易相關的國內外電商平臺和國際物流平臺的建設實施不健全,造成“互聯網+柑橘出口”模式發展落后。
5.3 拓展出口國別。福建柑橘出口商要有效利用鄰國距離較近的優勢,出口鄰國對柑橘有需求的國家,如日本、韓國等,可以加強營銷策略的研究,在產品、價格、渠道以及促銷等環節多做考慮[4]。擴大目標市場,對柑橘產量較少、需要進口補充的國家多加關注;對于距離遠的地區,側重出口柑橘罐頭類產品。歐盟柑橘進口市場是世界排名第一,進口的柑橘品種主要是橙類、寬皮柑橘以及柚類,其中,從中國進口最多的是柚類,而福建省的平和琯溪蜜柚質量好,品牌名譽好,可以增加出口量。
5.4 應對綠色壁壘。綠色貿易壁壘涉及商品的研發生產、包裝流通、儲存運輸以及循環利用等環節。一直以來,由于品質不合格的原因造成我國出口的農產品被退回的案例很多。樹立綠色生產觀念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降低能源損耗,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各環節所帶來的污染,間接保護生態環境,讓綠色生產理念滲透整個過程。在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同時,優化產品生產模式,豐富生產結構,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研發綠色農產品,在有效利用資源的基礎上,研發可持續農業生產技術,實現收益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強化農產品生產技術的創新,提高技術含量,實現新技術與傳統技術融合發展[10]。開拓廣闊的國際市場的貿易潛力,利用新市場分散出口貿易風險,規避綠色貿易壁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