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消繪 陳美菊
(許昌學院商學院 河南 許昌 461000)
科技的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經濟生活方式也正發生重大變革,傳統農業也正在通過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謀求自己的生機與活力。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中國互聯網大會上提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隨后,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又正式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提出將“互聯網+”與現代農業緊密聯系起來,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化科技手段推動傳統農業的改造升級,這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動了現代農業向信息化、便利化和規模化改造升級。
根據我國第三次農業普查報告[1]顯示,小農戶經營占農業生產的71.4%,農產品仍主要由小農戶供給。傳統的生產銷售方式已制約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將為小農經濟快速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具體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 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農產品的傳統銷售模式,打破了時空限制,節省了中間環節,降低了銷售成本,使快速、直接、高效與農副產品源頭對接成為可能,農副產品的銷售不再拘泥于線下實體銷售,將逐步開發與拓展網上銷售渠道。
2.2 推動農業轉型升級。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近年來農業的發展存在許多問題,如:城鎮化日趨嚴重造成農業耕地減少;工業化的發展加重了土地污染,造成了土地質量的下降等現象。而將“互聯網+”與農業生產相結合,將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手段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利用率,提高小農戶自主創業的熱情,增加就業崗位,解決小農戶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形成新的小農經濟發展模式。這將增強小農戶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農業轉型升級。
2.3 加快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科研成果的研發周期較長,而在推廣應用階段又需要較長的時間進行普及,而互聯網的使用將加快農業科研成果的應用,使科研成果較快地轉化為生產力。如:通過新媒體、直播等互聯網技術進行推廣,專家面對面解答農民問題,可以從根本上提高技術的轉化率和時效性,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2.4 促進農產品市場供需平衡。以市場導向為準則的農產品銷售體系,根據市場變化再進行生產,很容易造成局部市場畸形和飽和。小農戶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及時傳遞,使市場轉變為消費者導向,有利于加強國內市場宏觀調控和促進市場供需平衡。
3.1 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低。近年來人們對食品安全逐漸重視,但農民對優質農產品的認知還停留在純天然無公害,對于農業安全標準了解不夠[2]。在農產品電商銷售過程中,三無產品充斥市場,缺少包裝、品級、規格等行業標準,收到的客戶評價也褒貶不一。另外小農戶分散經營,存在諸如:缺少規模效應、對于品牌的認知不夠、地區發展不平衡、土地流轉收益低等問題,這些現象相互作用又造成了農業產業化程度低,這與電商銷售日漸顯現出規模化、品牌化、標準化的需求是相悖的。
3.2 小農戶農業現代化、信息技術水平低。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 《互聯網研究報告》顯示[3],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僅占36.5%。小農戶從業者一般為初中以下學歷,上網技能不熟練;農業從業者普遍年齡較大,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低,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不完善;小農戶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缺少市場營銷、電商運營、客戶關系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在農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缺少大量的技術人才等,這在不同的層面上制約了小農戶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
3.3 小農戶對農產品網銷渠道缺乏了解。小農戶對于銷售渠道的認知僅限于線下商店或分銷商,對于使用互聯網進行線上銷售和推廣缺乏了解,限制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少數進步青年雖然有志于互聯網創業,但由于農村信息較為閉塞,電商發展日新月異,又缺乏創業典范的借鑒,造成小農戶在網上銷售渠道開拓方面有心無力。
3.4 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高。生鮮農產品具有保質期短、不易長期運輸、易腐易壞的特性,對于物流運輸有較高要求。普通的運輸方式對于生鮮產品造成的損害較高,而生鮮農產品由于自身價格低廉,又承受不起冷鏈物流高成本的運輸方式,這已成為困擾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的主要瓶頸。
4.1 成立農村合作社,開展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成立農村合作社,開展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拓寬銷售渠道,有利于打造品牌效應,形成特色產業。成立農村合作社將閑散土地資源進行整合,有利于大規模作業,使用大型農機具。合作社可與大型批發商農貿市場簽訂買賣合同,也可以與大型超市進行合作,實現農超對接,還可以開設網上商城,不間斷地供應農產品。集約化生產可打造本地品牌。也可以依托O2O電商模式發展周邊產業,如線下經營瓜果蔬菜大棚,農業旅游,線上招攬客戶,線上線下形成合力。農村合作社制定統一標準,有利于提高農產品標準化水平,開拓互聯網銷售渠道。
4.2 依托農村信息服務站,提升小農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完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提高農民互聯網信息技術水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國家大力投入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主要服務對象為農民,同時各大電商平臺為響應國家號召,也積極在農村地區建立服務站,主要代表為阿里巴巴、京東。為解決農產品上行壓力,阿里巴巴在鄉村地區設立了村淘服務站,設立了淘寶家鄉版,在平臺首頁設有天貓超市、農資農具等十個分區,農戶可進入相關專題尋找所需用品或進行銷售。京東設有農資專題,小農戶可進入農資專題模塊銷售農產品。京東農村電商設立了農村服務幫平臺,對于工業品可以上門安裝與配送,還設立了農村便利店,方便農戶找到貨源。農民還可以通過村淘、村郵站自主學習互聯網信息、電商運營等技術,或者通過農村信息服務站的政府工程系統學習互聯網知識,緊跟時代步伐,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政府與電商龍頭企業的關注與投資,確實改善了互聯網基礎設施,部分村民享受到了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后期還應繼續擴大服務內容:從貧困戶學習到全民學習;從講座到分門別類的農業與信息化技術培訓;從鼓勵網上創業到扶持網上創業等,幫助農民策劃農產品種植及運營方案,打造地標性品牌,從而帶動產業發展,將農村信息服務站的作用發揮到極致。
4.3 拓展完善網銷渠道,加速農產品上行。電商平臺的發展解決了商品流通和銷售問題,減輕了農產品上行的壓力,節省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農民收入。不同的電商平臺有著各自的優勢,小農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選擇如下網銷渠道:
4.3.1 行業信息網。行業信息網是以發布行業信息為主的大型垂直門戶網站。小農戶可以在行業信息網站上發布農產品相關信息,通過買家留下的信息進行聯系洽談,也可以在網站上留下自己的信息,供買家聯系,達到宣傳與銷售產品的效果。我國主要的農產品行業信息網站如表1所示:

表1 農產品行業信息資訊網
4.3.2 第三方電商平臺。C2C模式:淘寶網作為C2C電商平臺的代表,流量大、知名度高,開店資質要求低、風險小,適合小農戶作為嘗試開展電商業務的第一個平臺。小農戶可以自己借助淘寶開店銷售農產品,也可以借助阿里村淘服務站發布或購買產品。B2C模式:天貓、京東作為B2C電商平臺的代表,聚集著大量的優質客戶,但是開店需要一定的資質,門檻相對較高,適合農村合作社入駐。O2C模式:直接將農產品從原產地(即田間地頭)送到消費者廚房的預定消費模式,農戶通過這種模式銷售農產品,可以規避市場風險。
4.3.3 微信小程序/微商城/公眾號。微信作為一種移動終端社交平臺,人脈聚集地,受眾龐大,農戶可以開通公眾號、小程序和微商城,借助微信進行銷售。具體方式如表2所示

表2 微商平臺渠道
4.3.4 新媒體平臺。新媒體作為一種新生平臺有較好的宣傳、導流作用,如: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新浪微博等APP,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與歡迎。商家可以借助這些平臺上傳視頻、軟文等推廣宣傳產品,具體方式如圖1所示。

圖1 小農戶新媒體運營構思圖
4.4 發揮網農的示范帶動作用,提升小農戶發展機會。電子商務在農村的發展已取得不錯的成績,通過發揮網農的示范帶動作用,可以拓展小農戶的發展機會。政府可加大力度宣傳農產品網上銷售的成功方法和經驗,組織小農戶進行學習。
如“密農人家”是一家農產品自主創業品牌,由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生孔博在2012年創辦于淘寶網,截至2018年末,共帶動450名農戶、72家農村合作社實現增收。密農人家主打綠色、健康,通過“互聯網+農業”深度融合的產業鏈模式為家鄉的農產品打開了網銷之路。他們不僅提供農產品零售業務,如圖2所示。還有蔬菜包月服務,并將每月最后一周的周六定為open day,供消費者參觀,品嘗蔬果,讓消費者親身感受種植、加工、包裝的過程。與“密農人家”相似的“互聯網+農業”創業典范還有很多,媒體應加強這方面新聞的報道,政府也應加以表彰,并組織小農戶定期培訓學習網銷技能,拓展小農戶的發展機會。

圖2 密農人家產品分類圖
4.5 建立縣域網農倉儲基地,集中發貨,降低農戶物流成本。政府應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道路建設,為農村通往城市提供便利;加快農村物流網點建設,解決農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難題;聯合各大物流公司(如:京東、郵政、順豐、四通一達等)建立縣級倉儲中心,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加強物流網點與農戶的聯系,對農產品進行集中攬收,保鮮處理,設定包裝標準,最后由物流公司進行配送,并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具體方式如圖3所示。

圖3 農產品倉儲配送流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