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山西農業大學圖書館 山西 太谷 030801)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信息技術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關鍵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而數字圖書館在食用菌產業中的應用,能使信息快速整合和傳播,讓食用菌企業和菇農得到最新的政策消息和市場信息,還能通過它得到專家的指導,使山西的食用菌產業能隨著市場信息的變化,及時調整產業布局,由量的發展轉到質的發展上來。
食用菌業具有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食的循環、高效、生態的內在特點,具有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國民健康的重要作用,也非常符合人們提倡的“一葷一素”的餐桌文化的需求,而且近幾年,山西食用菌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在加快山西的轉型發展中成為助力新路徑。由表1和圖1可以看出,截至2018年末,全省食用菌總產量362 360噸,實現總產值286 286萬元,分別比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在總產量和總產值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說明在全省布局區域化、栽培品種多樣化、園區籌建規范化、生產技術專業化、加工產品增值化、經營模式產業化等方面整體趨勢向好,但是在總產量和總產值的增長率上不穩定,并有下滑的趨勢,是因為食用菌產業,在山西省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是山西省食用菌行業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食用菌產品的結構不盡合理,菌種技術研發相對滯后,新型栽培基質開發不足,精深加工和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水平較低,產業園和文化設施建設基礎薄弱,內容單一[9],產業組織和品牌市場建設需要突破,缺乏輕簡化機械設備,以至于食用菌產業增長勢頭放緩,生產出現季節性產能過剩,導致效益有所下滑,個別產品的價格波動劇烈,企業及產業風險有所放大。

表1 2015~2018年山西省食用菌總產量和總產值情況統計

圖1 2015~2018年山西省食用菌總產量和總產值增長率變化情況
食用菌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和優勢,使得山西省改變傳統煤炭資源大省在農業產業中找到了新途徑,食用菌產業在農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面臨新形勢,要真正實現食用菌產業的提質增效和提檔升級,既要借助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環境,抓住良好發展機遇,還要通過大數據平臺和信息技術帶來的科技變革,積極培育產業本身發展的新動能,激發出產業發展的新活力。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契機,全面推進山西省食用菌產業走出去,通過發展更多的珍稀品種菇類,融入國際市場。食用菌本身具有生產周期短、效益較大的特點,加快發展成為山西省“精準扶貧”的重要支撐產業,加大食用菌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增強產業發展的內在驅動,在內外因的相輔相成下實現產業的創新發展[3,4]。
山西省食用菌產業從最初的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經營,正在逐漸轉向注重科技創新、注重提高市場競爭力、注重綜合效益提高的可持續發展上來,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數字圖書館將成為山西食用菌產業中一種超大規模分布式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組織、管理及服務體系。
3.1 通過數字圖書館建立現代化的市場信息平臺。數字圖書館把大量的食用菌經濟信息以及新增加的食用菌圖書信息數字化,通過信息技術建立“大數據”平臺,從而建立起現代化的市場信息平臺,形成上下貫通的食用菌行業信用信息體系、標準化服務體系、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和市場規范開拓體系,通過現在發達的網絡,將信息高速傳播出去,引導省內市縣根據實際情況建立不同層級、不同功能的信息流通市場,提高效率[1,5,6]。
3.2 通過數字圖書館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體系。隨著食用菌產業已率先步入農業現代化,山西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也越來越多,對農業科技和機械裝備的要求也相對較高,所以需要農業高校圖書館、研究機構和公共圖書館,通過館際交流,將數字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共享,能讓食用菌專家們及時交流科研信息,實現技術突破,強化科技創新能力,建立健全實用人才的網上交流和培養體系,落實好人才戰略。通過數字圖書館,為提升產業競爭力提供強大支撐。
3.3 通過數字圖書館促進食用菌產業精準扶貧。數字圖書館具有信息收集、管理、存儲、查找和訪問的基本功能,存儲著各地區食用菌業生產的相關信息,通過它的信息中介服務[2,7,8],推送給菇農和食用菌企業,通過它還增加了食用菌專家們與菇農、食用菌企業之間的互動,專家們可以將自己最新研究出的新技術、新品種介紹給菇農和食用菌企業,而菇農和食用菌企業也可以借助數字圖書館平臺的視頻系統,將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呈現給專家們,并得到及時的反饋信息。通過數字圖書館,及時了解政策法規和新的市場信息動態,使山西食用菌產業做到精準扶貧。
山西省食用菌產業,依托山西省特色資源及國家和省里的政策優惠,在數字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平臺上,以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為兩翼,瞄準現代農業,大健康產業的需求導向,樹立大食用菌產業和工業化思維理念,以品牌和質量升級為重點,推動山西省食用菌產業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