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源 貝紹軼 崔偉 孫煒 李麗
【摘 要】教育部提出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工科”行動計劃,以應對新經濟與新產業對“新工科”人才的戰略需求,我國傳統的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已然面臨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本文分析了“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特征,總結了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新趨勢,提出了提高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舉措。在不斷探索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創新思維與綜合能力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為深入推進“新工科”汽車類專業建設提供參考,為汽車產業創新型、多元化的“雙創”工程人才培養建立嶄新范式。
【關鍵詞】新工科;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U46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075-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31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for “New Engineering”
HAN Bing-yuan BEI Shao-yi CUI Wei SUN Wei LI Li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ut forward the action plan of “new engineering” for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iming to meet the strategic demand of new economy and new industry for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training mode of automobile professionals in China are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trend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and lists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exploring the new mode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continuous optimization of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ll provide reference experienc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in automobile specialty, and establish a new paradigm for the innovative and diversified “double-creative” engineering talent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Automobile major;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新工科”作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引起教育界專家的普遍重視和業內學者的廣泛關注,圍繞“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目標、路徑等問題的探討一直方興未艾。在“中國制造2025”及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隨著創新驅動發展和“一帶一路”、“互聯網+”等重大戰略的實施,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為特征的新經濟不斷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這必然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從而加快“新工科”專業建設,助力經濟轉型升級。
1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
2017年2月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并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領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中國經驗,助力高等教育強國建設[1]。
“新工科”的概念一經提出就受到工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被稱為我國工程教育的“新革命”。“新工科”是指原來未曾開設的新興工科專業,例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新能源汽車等專業,也包括傳統工科專業(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等)的升級改造[2]。
2 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的新趨勢
教育部提出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新工科”行動計劃,以應對新產業及新經濟對“新工科”人才的戰略需求,其主要途徑為協調與共享、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培養創新型、多元化的工程技術人才,為新產業及新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有力支撐[3]。隨著汽車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汽車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面臨全新機遇與挑戰[4]。
(1)對照“新工科”人才的基本要求和新汽車工業的基本特征,切實提高工科教育體系面向產業的適應度與支撐度、開放性與融入性。
(2)構建與汽車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不斷改進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促進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之間的戰略對接。
(3)在新汽車工業背景下,重構協同創新需求與人才培養之間的良性校企合作互動機制。
(4)保證學科建設與科研活動有效對接汽車產業的需求,并反哺到人才培養的具體過程及各個環節中。
(5)健全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有效支撐“新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達成。
3 提高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舉措
(1)構建“新工科”建設理念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針對汽車向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秉承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在既定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框架內優化重組課程體系,形成多學科交融、柔性化的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方案。
(2)面向“新工科”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圍繞解決汽車復雜工程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融合機械、電子、控制、材料、信息學科新知識,調整教學內容。堅持問題導向,依托教育“學習范式”轉型及在線課程等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改革教學方法。
(3)創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體系與保障機制。依據產教、科教、創新創業、學科的“四融合”模式,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協同育人體系及服務于產業發展的技術創新共同體。以產教融合為“新工科”建設的核心,以科教融合為突破口,以“雙創”融合為驅動,以學科融合為保障,構建全新的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體制與載體。
(4)優化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方法。借鑒國際工程教育質量評價的新理念,基于素質要求和培養質量,設定工程教育目標,構建“四位一體”的質量評價體系;根據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的定位,優化設計科學合理的培養質量評價方法。
4 結語
面向“新工科”的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要緊緊圍繞“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目標、實施路徑等問題,根據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人才需求動向,升級改造原有的傳統汽車類專業。秉承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原則,按照汽車工程師知識、素質、能力制定培養目標,形成滿足面向未來汽車產業發展需求的“新工科”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方案。堅持問題導向,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抓手,交叉融合多學科知識,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在不斷探索汽車類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過程中,持續優化創新思維與綜合能力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為深入推進“新工科”汽車類專業建設提供參考,為汽車產業創新型、多元化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建立嶄新范式。
【參考文獻】
[1]費翔.新工科建設背景下高校工程人才培養芻論[J].教育評論,2017(12):17-22.
[2]龍奮杰,邵芳.新工科人才的新能力及其培養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35-40.
[3]曾艷.基于教學做一體化的汽車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探究[J].學周刊,2019(21):22.
[4]張存貴.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學科交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辦學與管理,2019,40(1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