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寶見 劉媛媛
【摘 要】進入新時代,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高校學生社區作為除“第一課堂”外的重要育人陣地,也是學生學會獨立生活、自我管理、朋輩幫扶的重要場所。因此本研究基于“五育”并舉育人體系的內涵,在固化德育、融化智育、深化勞育、強化體育、活化美育的要求中,從學生自治管理角度切入,探索高校學生參與學生社區“五育”并舉工作體系的路徑,依此來提升學生對高校學生社區“五育”并舉育人功能的認可度、育人目標的實效性。
【關鍵詞】“五育”并舉;學生自治管理;高校學生社區;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151-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69
0 引言
學生自治是學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學生地位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得到提升的反映[1],而高校學生社區是實現學生自治管理的重要場所。2018年9月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要求高校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側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目前,在高校“三全育人”的環境中,高校學生社區已經成為學生生活作息、學習交流、朋輩幫扶的重要場所,發展為除“第一課堂”之外的重要育人場所,承擔著重要的育人任務。因此,在原有高校學生社區格局空間、管理模式、服務功能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管理精神和主體活力,不斷固化德育、融化智育、深化勞育、強化體育、活化美育,有針對性地規劃“五育”空間布局,完善“五育”基礎設施,深化“五育”教育功能,形成“五育”并舉工作體系,提升“五育”并舉育人成效。
1 高學生校社區學生自治管理的基本要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自治管理包含三層含義:其一,“學生”意為全體學生;其二,“自治”意為自己管理自己;其三,“學生自治”意為一種學習自己管理自己的過程[1]。學生自治管理既是一種自己管理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領悟的過程,而高校學生社區則可以給學生提供了一次自治管理的嘗試、學習、教育的實踐平臺。
1.1 學校立于主導地位
“學校之設,固治國化民之本也。”高校學生社區是高校育人工作的第二課堂,承載著“三全育人”重任的重要陣地。由于高校育人的本質要求,高校對學生的管理實際上是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書育人、實踐育人有機相結合的綜合過程[2]。由此可見,學校承擔著高校學生社區育人的主體功作用,而學生在高校學生社區內的“自治管理”是在一定范圍內的“自治”,這些自治的主張、權利、行為與模式,都必須圍繞著國家育人總戰略、學校育人總要求、社區育人總部署,做到宏觀管理與微觀自治的有機統一。
1.2 學生成為自治主體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3]從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視角來看,學生自治是“為學生預備種種機會,使學生能夠把大家組織起來,養成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4]由此可見,學生自治包含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等方面[5]。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人格、自治愿望,具有較好的自主性、能動性,具有較高實踐需求、成功期望,在以高校為主導的育人機制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活力和主觀能動性來參與自我決策、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勞動的過程中,從而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和自我領悟。
1.3 組織充當自治主力
“聚是一團火”。各級學生組織是高校學生社區學生自治管理的主要需求者、踐行者和見證者,因為,高校學生社區為各級學生組織活動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活動陣地。因此,現階段高校學生社區中吸引了自管會、樓管會、樓長、層長、學生會、黨支部、團支部等各類學生自治組織的常駐,成為高校學生社區學生自治管理的主要力量。學生組織應當主動擔當起學生自治管理的決策、矛盾協調、文明寢室建設等事務性工作,主動加強與后勤、公管處、保衛處等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對話交流、反饋問題、提交建議,主動在實際自治管理工作中加強學習培訓、開展交流討論,不斷明確學生自治工作的職責內容、提升學生自治管理的工作能力,提升學生自治組織的總體形象。
1.4 依照規章制度治理
“無規矩不成方圓。”目前,各高校在不斷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因此,高校學生社區的學生自治管理也需要有相應的規章制度予以保障。當代大學生追求自由、民主,要求獨立、自主,卻對自由、民主的基本內涵、實現條件了解不深,對自我管理的能力、經驗掌握不足,如果沒有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就容易出現高投入、低回報,高期望、低實效的尷尬局面。尤其是學生在學生社區中出現學校管理模式與學生訴求之間的矛盾、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學生之間的矛盾時,必須要有合法合理的矛盾調節機制[2]。當學生的正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需要依照正當的程序、合法的途徑進行反映,一旦學生以自我意愿為中心而置規章制度于不顧,就容易與學生自治管理的初衷相悖。
2 高校學生社區“五育”并舉工作體系的基本內涵
2.1 “五育”并舉的發展脈絡
1912年初,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五育并舉”概念,即軍民主義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及美感教育的五項主張,是以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為急務,以道德教育為中心,以世界觀教育為終極目的,以美育為橋梁。蔡元培先生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要追求超現實的實體世界,使人達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還必須有世界觀教育,而這種世界觀教育是知、情、意、德、智、體諸者的統一體。蔡元培先生的“五育”并舉的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教育,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要求的,是對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步入新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四育并舉”,即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五育”并舉,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勞育納入育人體系中。之后,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教育部黨組與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北京市八一學校開展聯合學習上強調“著力構建、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6],從而逐步形成了高校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基本內涵和養成方式。
2.2 “五育”并舉的核心內涵
第一,德育強調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與黨和國家的歷史使命和時代擔當保持一致。
第二,德育強調的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開展學思結合、知行合一,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三,體育強調的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體力,增強學生的體質,培養學生的意志力的教育。
第四,美育強調的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養學生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質的教育。
第五,勞育強調的是培養學生進行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教育,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屬性、社會屬性、歷史屬性和審美屬性。
“五育”并舉是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其中突破口是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這要求高校學生社區管理、服務和教育中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7],充分激發學生自治主體活力,建設高校學生社區“五育”并舉的學生自治管理工作體系。
3 高校學生社區“五育”并舉建設中學生自治管理的實現路徑
高校學生作為黨和國家立德樹人的主要受眾,是高校學生社區學生自治管理的主要參與者和受益者。隨著時代的變遷,在原有學生代表大會、學生自治委員會、學生會生活權益部、樓長、層長等學生自治管理模式的基礎上,不斷發揮好的自治管理模式、改變弱的自治管理模式、創建新的自治管理模式,以此來充分激發學生自治主體動力,提高學生自治管理效率,保障學生各項合法權益,提升學生社區育人實效。
3.1 德育是“養”成的
高校要始終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將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貫穿于育人的各個環節中,讓當代大學生同黨和國家同呼吸、與時代同使命。因此,在高校學生社區內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應當繼續強化黨員領導干部“三聯系”、“四個一”工作制度,由資深黨員走進寢室、走入學生,為學生破除思想困惑,做好思想引領。更為重要的是,高校可以在每幢公寓內開辟學生黨建、團建活動中心,設置黨團組織工作站,由學生黨員骨干擔任負責人,組織開展朋輩思想政治引領教育,打造成學生社區青年思想教育基地;每個樓層可以設置黨員先鋒責任崗,邀請年輕教師、學生黨員擔任聯系人,加強朋輩之間思想指導;條件成熟的高校,還可以在學生社區建立黨支部、團支部,開展主題黨日、團日活動……通過這些途徑,可以讓當代大學生堅定信念跟黨走,強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激發爭創新時代新青年的激情。
3.2 智育是“學”成的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肩負著人才強國、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高校人才的培養,除了第一課堂專業知識的傳授之外,高校學生社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延伸。因此,加強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專業學習的聯動,形成全方位專業教育的大格局是非常重要的。
高校可以在學生社區內開辟學生學習交流空間,建立輔導員、班主任、學生黨員與學業困難生的多對一學業幫扶機制,開展朋輩學業幫扶機制,以便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打造學生眾創平臺,形成學生自主參與創新創業討論的活動氛圍,營造跨年級組隊、一級帶一級的組隊競賽機制;強化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利用職業生涯規劃中心、考研引領指導室、就業能力提升工作室、心理輔導名師工作室等,由學生組織根據實際需求邀請相應的專家進行專題輔導,解決發展困惑,提升實踐能力,力求知行合一。
3.3 體育是“煉”成的
基于高校學生社區與教學區、運動區分離的現狀,再加上學生群體間普遍存在重視智育、輕視體育的情況,造成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只有擁有一個健康、強大的體魄,才能更好地投入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在基礎保障上,通過與學校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要求高校在學生社區配備和完善基礎運動設施,有條件的可以在每幢公寓內開辟運動休閑天地,提供跑步機、仰臥起坐器、引體向上器等設備,方便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參與體育鍛煉,強化體魄。在組織管理上,充分利用學生會體育部、各類運動型學生組織開展社區定向運動、趣味運動會、“彩虹跑”等活動,充分利用黨團、班團組織開展特色集體運動,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而自發組建運動興趣小組,逐步在學生社區內營造出“每天鍛煉一小時”的體育氛圍,號召學生走下網絡,健康邁步。
3.4 美育是“化”成的
高校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任務,要引導學生注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學會在身邊發現美、傳播美、創造美。
首先,學生可以從小事做起,培養文明習慣、美育行為和修身意識,力爭杜絕“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其次,可以通過學“習”寢室、學霸寢室、考研寢室、公益寢室等特色文明寢室創建,建設美麗的寢室文化。再者,利用學生社區公共空間設置特色學校、學院、公寓文化展示區,開辟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宣傳空間,在當代大學生中傳播身邊故事,弘揚青春正能量。最后,根據學生才藝特長,打造國學茶話會、黏土工作室、藝術畫廊等體驗場館,一起創造美麗作品。
3.5 勞育是“干”成的
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造成勞動的形態發生了變化,但是勞動教育永遠不會過時。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在高校學生社區內開展適當的勞動教育,讓當代大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型性勞動[8],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學生可以從文明寢室創建入手,強化學生自我勞動、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能力,創建“美麗寢室”;可以成立衛生督查中心、設置學生樓長、層長,完善學生自治管理組織架構,加強文明寢室創建的督導;可以在學生社區公共區域設置志愿服務崗或責任包干區域,以班集體、學生組織為單位,參與綠化維護、衛生清理、垃圾分類等工作,營造“美麗社區”。此外,學生還可以改造升級勞動教育空間開展通用技術、實驗課程、勞技課程的教育,促使他們強化勞動教育、樹牢勞動意識,增強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4 結語
高校學生社區有利于提高學生參與公寓管理的積極性,將被動管理變為自我管理,既有利于加強黨團建設和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也有利于健全和完善公寓管理所要實現的管理功能、服務功能、保障功能、教育功能和安全穩定功能[9]。當代大學生獨立自主意識不斷增強,迫切需要一個可以讓自己參與其中,讓自己的主觀性得到體現的管理模式,因此在高校學生社區內開展學生自治管理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探索。若能充分激發學生主體活力,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自治管理能力,從而讓高校學生社區的“五育”并舉育人成效得以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胡金平.陶行知的學生自治觀及其現實意義[J].江西教育科研,2017(10):30-32.
[2]李雷.社區管理視角下的高校學生社區自治管理窺探[J].中國成人教育,2018(02):48-51.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30.
[4]陳善卿.陶行知提倡“學生自治”的當代價值[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3(1):14-17.
[5]熊熊,劉宇佳.對加強高校學生“自治”管理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4):92-94.
[6]陳寶生.著力構建、落實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教育部黨組與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在北京市八一學校開展聯合學習上的講話[EB/OL].http://wemedia.ifeng.com/93810420/wemedia.shtml.
[7]姜镕澤.大學中如何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J].經濟師,2019(3):189-190.
[8]管培俊,王歡,邵志豪.德智體美勞一個都不能少[N].光明日報,2019-03-18.
[9]李曉云.高校學生公寓社區化管理模式探析[J].農業參謀,2017(2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