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高職層次的城規專業學生,由于缺乏結構思維,所以難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應當在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理論教學環節與實踐教學環節中,并輔助以其他的非專業知識,有意識地強化學生對結構思維的引導;培養他們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逐層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習慣。
【關鍵字】高職城規專業;結構思維方法;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2;U293.5-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18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85
Discuss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ructural Thinking Method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Urban Plan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Qian
(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Jiangsu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urban planning 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level are difficult to maste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structural thinking. Teachers should consciously strengthen students'attention to structural thinking i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of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ven assist them with other non-professional knowledge; cultivate their methods and habits of decomposing problems, analyzing problems and solving problems from macro to meso to micro level by level.
【Key words】Urban Planning Major; Structural Thinking Method;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城鄉規劃專業,是一門要求學生有高度統籌能力的學科。但是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基礎知識,以及思考問題的思維與方法都比較欠缺,所以讓他們能夠相對輕松地駕馭一個基地的規劃設計,就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而這些諸多困難的體現,并且是癥結本質所在之一,就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缺乏結構性思維。所以給予學生一個地塊時,他們總是不知該如何下手(比如說做一個公園規劃,學生會首先考慮單體要素的安排;而非整體格局)——這不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有講解如何著手,而是因為少數的課時很難在極短的時間內,幫助學生樹立起前面十幾年都沒有樹立起來的結構性思維。
所以,探索如何為高職層次的城規專業學生培養結構性思維,就成了緊迫的任務。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結構的內涵與意義。結構,是指事物自身各種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構成事物要素的數量比例、排列次序、結合方式和因發展而引起的變化。[1]結構是事物的存在形式,這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有結構,事物不同,其結構也不同。
1 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注入結構思維
城規專業的學生會有許多相應的專業基礎課程,比如制圖、造型訓練、建筑史等。而對這些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就已經需要注入思維結構的培養了。比如在建筑史課程中,以西方建筑史的脈絡為例,我要求學生能夠畫出結構圖,而不是上課時聽了一堆零散的知識,甚至一堆文字。在藝術造型訓練課程中,以分析賴特的流水別墅形體構成為例。這座建筑看上去印象既鮮明卻又難以把握,因為它是若干立方體的組合,要素相對單純,但構成方式卻有旋轉、懸挑、穿插、錯落等手法,學生不知如何入手分析。這時,我會首先把流水別墅分成第一層次的兩大組,即水邊和山坡上的建筑;接著,我會把每一組再進行劃分成若干單元,這是第二層次的結構劃分;以此類推,第二層次的單元還可以繼續被劃分成第三層次的單元或者要素——當進行這樣的結構與層次的分解之后,學生就很輕松地把握住了流水別墅的要素是如何構成整體的。
2 在專業核心課程理論教學中強化結構思維
在專業核心理論課程中,應當進一步強化學生結構思維的訓練。以環境藝術設計這門課程中關于假山山體的規劃設計為例,學生也會感到不知從何入手。這時仍然應當強調的,即使學生懂得從結構入手的思維方法。
我告訴學生,不要被假山錯綜復雜的形態所迷惑,首先應當從平面布局著手,把假山分成點線面的一級結構,比如宋徽宗的艮岳(圖1),平面的一級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面,即北面萬歲山、萬松嶺與南面壽山,一條線即東面連接萬歲山與壽山的延綿山嶺,兩個點(當然也可以說成是短線條)即西面萬松嶺和壽山之間的兩座連在一起的低矮山峰;同時確定大致的平面形態或走向。其次,應當讓學生確定出一級結構中,各個單元的主次地位,即主要為山體的高度。再次,在一級結構的各單元中,視需要劃分二級結構——比如壽山被劃成兩座山峰,東面線狀山嶺被劃成四座山峰——當然,這其中也要分主次即高低大小。到了每一座具體的山峰的設計,首先應讓學生明白,依然要牢記從結構入手,山峰或山峰之間具體的要素有峰、腰、麓、臺、橋、嶝、峽、峪、澗、淵、洞等,而這些要素的分布組合,既要依據假山自身的景觀特質,也要依據周圍的景觀特質,還有不同山峰的不同趣味特征。布局好峰或峰之間的這些形態要素,才真正進入假山石的拼接或者土方的塑造環節。
3 在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中優化結構思維
我所教授的專業核心課程是修建性詳細規劃。在核心課程里,更是涉及到諸多知識的綜合理解與運用,涉及到在一個比較大的地塊上,如何落實諸多要素的統籌布局。我安排的實踐項目中有中學校園和公園這兩個類型。以這二類項目的用地布局為例,來闡述我的結構思維教學法。首先,我會讓學生在前期分析的基礎上,為地塊制定出入口;其次,我會讓學生預先制定好,這個地塊需要劃分為哪幾個一級組團(對于中學校園來說,主要以功能作為劃分一級組團的依據,比如教學區、文體區、生活后勤區等;而對于公園,有可能是依據功能劃分一級組團,比如兒童游樂區、文化展覽區、自然景觀區等;也有可能在功能無明顯差異的時候,以不同的景觀特征為劃分依據,比如濕地景觀區、樹林景觀區、山地景觀區等;或者以不通過的主題內涵為依據劃分,比如徐州的探梅園,可以分為類似“疏影橫斜”“梅花三弄”“解憂故里”等主題區,并分別賦予相應的景觀特色與要素。);再次,我會讓學生依據一級組團的策劃,做出劃分一級組團并且聯系已經確定的出入口的一級道路;當制定好一級道路后,還應當把宏觀的地塊豎向(如果有明顯的豎向變化的話)進行布局,并且將宏觀的水系進行布局(比如貫穿基地的帶狀水體,或者中心的面狀水體、局部的點狀水體等;以及水體的形態,比如平靜水面、跌水、噴泉等,進行宏觀的區分與布局。)到了布局組團內部的時候,這時仍要把組團當成一個整體。而組團內部也要進行結構劃分,也就是二級結構的布局。接下來才是具體景觀要素的布局。
4 用其他知識輔助講解結構性思維
有時上課我會將一些非本專業的知識,來幫助學生理解,運用結構化思維是多么重要。
比如,有時會舉出英語里某個比較長比較復雜的句子進行結構分析,讓學生借助結構思維輕松駕馭復雜句型。或者我會經常借助數學題來對學生進行結構與層次思維的啟發,因為數學本來就是訓練結構思維的強大工具。
5 綜述
綜上所述,高職層次的城規專業學生,由于缺乏結構思維,所以難以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教師應當在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的理論教學環節與實踐教學環節中,并輔助以其他的非專業知識,有意識地強化學生對結構思維的引導;培養他們從宏觀到中觀再到微觀逐層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習慣。[2]
事實上,這樣培養的意義,并不只體現在專業方面,而是會對一個人一生的學習、工作、生活都產生深刻的意義;畢竟這是一種人類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認知與思考、實踐的思維方法之一。[3]
【參考文獻】
[1]擇日南飛:結構,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22/21/19112651_731563246.shtml.
[2]尼爾·布朗.學會提問,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4.
[3]羅爾夫·多貝利.清醒思考的藝術,北京:中信集團出版社,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