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洪
【摘 要】起源于美國高校的學生評教制度,在我國高職院校教學評價體系中逐漸推廣。但分析高職院校生源特點,以及學生評教制度中存在的“囚徒困境”等亂象,有必要對學生評教的功能和評教方式進行反思。
【關鍵詞】學生評教;美國高校;高職院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201-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93
The Inspiration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o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RUAN Hong
(Wuxi City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uxi Jiangsu 214000, China)
【Abstract】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riginated from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s been gradually popularizing in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function and mode of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chaos of “Prisoners Dilemma” in the students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American universities; Vocational Colleges
學生評教包括學生對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評價。前者根據教師的教學活動,后者根據學習結果來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美國高校學生評價教學的實踐起源于1920年代,這種針對教師教學過程及效果而建立的評價模式領先世界各國,教學評價活動有其積極的方面。
學生評教在我國高職院逐漸推廣,被認為是提高教學質量、評價教師的重要舉措。這一在歐美大學通行無阻的措施,在我國高職院校卻發生“橘逾淮為枳”的變異后果,追更溯源,我國高職院校,推廣學生評教缺乏與之配套的各種條件,包括學生生源以及教學制度。
1 中美高校學生評教制度的比較分析
1.1 辦學定位不同導致的學生評教的結果差異
美國高校因自主辦學、自授學位,更注重于對學生研究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文憑(學位)質量認可,主要來自用人單位及社會專業評價機構的認證。相比我國高職院,因生源等因素的影響,多數學生上大學,只為混一張文憑,作為踏上社會的敲門磚,帶有濃厚的文憑情結。高職院校的大專文憑,即便教育含金量有限,國家卻予以認可。所以學生混文憑現象嚴重。學生對于嚴格要求、認真講解學科專業知識的老師給出較低分數甚至“差評”,而對于要求不嚴格,上課吹吹牛皮、放放小電影,考試閉眼給及格的教師高分。在學生評教尤其是擴展到網絡評教的情況之下,教師不敢得罪學生,不敢嚴格嚴格要求學生、教學質量已與評價體系脫鉤,“討好學生”才是網絡評教成功的依據。學生評教,是一種教育消費者對教育供給者的評價,學生提供學費,學校提供教育資源;但這種評價本質上類同于淘寶購物消費者對網絡經營者的評價。淘寶店主為了取悅消費者,必須將顧客當上帝。差評或網絡攻擊能導致店鋪生意驟降甚至關門大吉。高職院教師在學生網絡評教制度下,不敢批評教育學生,試想“上帝”是用來批評教育的嗎?
1.2 辦學生源不同導致的學生評教的“囚徒困境”
學生評教的取樣要有所篩選,高職院的生源來源復雜,其中有來自中專和職高的學生,學風很差,上課玩游戲、追劇、睡覺、講話、逃課成普遍現象,這是擴招帶來的混文憑群體。將這些生源視為上帝,對教師進行網絡評價,師生雙方只會產生一種囚徒困境。各方為維護各自的利益,會試圖揣摩對方的想法,爭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博弈論在課堂中的作用就在于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學生敷衍,教師不可能盡心盡責要求學生。按照“囚徒困境”的模型,被捉的A,B兩個囚徒,若坦白交代,會各被關5年,若都不坦白,會因妨礙公務罪各被判一年;若其中一方坦白另一方反之,坦白者獲釋,未坦白者被關8年。不言而喻,雙方的最佳策略是均不坦白,但雙方最后都會選擇坦白,這是個人理性使然。雙方各判5年,達到納什均衡。這個模型能有效解釋師生個人私利與學校團體利益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學生評教的囚徒困境模型,如果將“鬼混”類同于“坦白”,“認真”類同于“不坦白”,師生雙方都盡心盡責,收益為正,這是學校所期待的。但“囚徒困境”揭示的雙方大都會“坦白”以謀取個人私利的結果,導致在學生評教體系中,師生都會采取“鬼混”的策略敷衍對方,學生不用學習卻順利通過考試,高職院中的學生常見一種可笑現象:全班同學上課集體玩手機游戲(非手游課),站起來回答問題也捧著手機游戲,教師若批評教育,網絡評教馬上能收獲差評;若教師未履行教師應盡的職責,敷衍取悅學生,上課放放小電影(與教學略有關聯),學生違紀不聞不問,考試閉眼給及格,下課努力與學生拉關系、套近乎,教學質量下降,但能收獲好評。高職院學生評教的“囚徒困境”,使得學生和教師容易形成合謀,學校陷入教學質量不斷下降的惡性循環。美國高校自20世紀80年代全面推廣學生評教后,一個較為明顯的后果是學生分數的膨脹。有教師給學生高分討好學生,以便學生評教時手下留情,不要影響自己的職稱職務的晉升、加薪等,這降低了學生評教的可信度,成為美國學者反對學生評教的理由。
1.3 辦學資源的差異無法使學生真正獲益
與學生評教相對應的,是學生選課的自由度,這需要完全學分制相配合。對于評價很低的教師,理論上講該被學生拋棄,其途徑就是學生有充分的選課的權利。但高職院校普遍師資、課程有限,學生要上哪些老師的課別無選擇,評教也就無法讓學生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評分低的教師可能科研能力強,通過其他途徑活的風生水起。評教靠后最多影響評優甚至職稱評定,但學生在課堂上還會遇見這些教師。高職院校即使實行完全學分制,可人才培養方案中,還是實行學年學分制,必修課為主,少量的選修課,由于專任師資匱乏,選秀課都變相地成為了“必修課”。從這角度看,學生評教表達自己想法并不能使學生的教學環境獲得根本的改變。
2 我國高職院評教制度的改進途徑
2.1 淡化學生評教作用,實行教師同行評價機制
以馬什(Marsh H.W)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學術評教在一定條件下是有效的。阿里莫里(Alcamoli.L.M)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他們對教學效果、師生關系的融洽度、課堂感受的評價是客觀的。由此他支持學生評教,相信結果的有效性。但高職院校生源的特殊性,使得評教的條件成立成疑,特別是中職注冊入學的學生,在生源中占比很大,群體厭學情緒重,對于教師的教學質量與教育能力的評價,缺乏準確性。有學生一門課上完,居然不認識任課老師,讓這些學生網絡評教,參考價值有限。相比學生評教,教師同行獨立評價,即根據有關教育原則、標準對高職院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更有利于學校加強對學生的管理,有利于學校形成自身的培養特色。
同時,高職院的學生評教權與教師的學術自由權是相沖突的。20世紀40年代,美國大學教授學會和美國學院學會就關注到這問題。當前高職院校以學生評教為手段,對教師的職稱晉升、評優、續聘等進行控制,會降低教師的學術標準,改變授課的風格,教師教學與教師學術密切相關,扭曲的學生評教有違評教的初衷。
2.2 堅持教師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非被評判的仆從地位
我國高等教育從英才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隨著教學規模的擴大,生源的減少,各個學校對生源展開爭奪,從而使學生與高校之間的地位發生變化。美國高校就有“學生消費至上”的觀念。以“學生”為消費主體的買方顛覆了傳統教育學對師生關系的解讀,這是“市場管理哲學”在保障學生權益方面的延伸。但通常理解,教與學是一對矛盾共同體的存在,學生表達其真實的想法,渴求高質量的教育,不代表他們對教師的評價就客觀,尤其是注冊入學混文憑的學生,教師嚴格要求,學生不一定認為是對自己好。除此,學生會依據自身的喜好,評價教師的授課的優劣。從教師方面看,其授課標準、教學規范、教學內容不能圍著學生的評價與需求轉。高職院校辦學要培養服務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必須堅持社會的供給導向,讓學生掌握該有的技能,真正服務社會。在此基礎上,聽取學生意見,改善課堂教學氛圍,調整教學方式、方法,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也是有必需的。
2.3 推進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和學校辦學制度改革
在當前高職院校完全學分制、教師同行評價等制度建設不健全的情況下,單獨推進學生評教,包括大量混文憑學生集中參與的網絡評教,并以此作為考評教師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只能導致功利性的師生關系成為現實。美國高校將學生評教結果運用在改進教學、教師人事決策(包括影響教師的薪水、晉升、續聘)以及學生選課的依據,在我國高職院全面推廣未必可靠。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學生評教研究都集中在對評教機構的設置、學生評教量表及問卷設計、學生評教的實施、評教信息的收集處理、評教結果的反饋利用等方面,對評教參與主體一方的學生缺乏研究。針對高職院校生源特點,學生評教制度只是一個參考要素,評價教師,還需要配合高職院校辦學制度改革和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1]李媛媛.美國高校學生評教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7.6.
[2]沈璐.高校學生網上評教的研究[J].科教文匯,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