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莉延 譚麗 母建華
[摘要] 目的 分析四平市死因水平,為制定衛生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網絡直報各級醫療單位根據《全國死因登記信息網絡報告工作規范》收集、核實死亡病例,并錄入國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統計死因信息。結果 2018年共報告11 715例死亡病例,慢性病死亡占比最高,母嬰及營養缺乏性、感染性疾病位居第二,傷害第三。根據死亡原因進行排序,分別為: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占據總死因的89.35%。結論 該市死因監測結果可對當地死亡水平進行基本反映,但仍需加強能力隊伍建設,加大監測力度,提高監測結果質量。
[關鍵詞] 四平;死因監測;死亡原因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0(a)-0189-02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Report of Death Cause in Siping City in 2018
WEI Li-yan, TAN Li, MU Jian-hua
Department of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iping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iping, Jilin Province, 13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death in Siping C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trategy. Methods Network direct reporting of medical units at all level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ronary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Reporting Work Specifications" collection and verify the death case, and enter the national "Death Death Information Regist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collect the cause of death inform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11 715 deaths were reported in 2018. The proportion of deaths from chronic diseases was the highest, and that of mothers and infants and nutritional deficienci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ranked second, with the injury the third.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death, they were: heart disea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malignant tumor,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89.35% of the total cause of death. 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the death cause monitoring in this city can basically reflect the local death level,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team construction, increase monitoring effor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onitoring results.
[Key words] Siping; Cause of death monitoring; Cause of death
2009年該市進行醫療機構死亡病例網上直報工作,2013年實施全人群死因監測工作,2013年底確定鐵東區為國家監測點,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全市醫療機構均實施死亡病例收集報告工作,并定期核對死亡病例[1]。死亡病例補報工作年底進行,提升該市死因報告率。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8年四平市各醫療機構報告的死亡病例及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報告的居家死亡病例。
1.2 ?調查資料
1.2.1 四平市全人群總體死因 ?責任報告人為轄區內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對患者死亡信息進行收集,診治醫生根據既往史及診治記錄對《居民死亡醫學證明(推斷)書》進行填寫,患者死亡信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生、村醫調查填寫,并收集《死亡證》。未覆蓋到地區可通過鄉鎮衛生院醫生完成以上工作。以村為單位將《死亡證》收集報送鄉鎮。
1.2.2 人口資料 ?根據《全國死因登記信息網絡報告工作規范》收集、核實并進行網絡直報各級醫療單位將死亡病例,將其錄入國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記管理系統》。
1.3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四平市全人群總體死因
2018年根據住址共報告11 715例死亡病例,根據三大類死因進行分類,其中597例營養缺乏性疾病、母嬰、感染性疾病例,占比為5.09%;98例不明原因死亡,占比0.84%,416例傷害死亡,占比3.55%,10 604例慢性病死亡,占比90.52%。相比較于傷害死亡及不明原因死亡,慢性病死亡占比最高,母嬰及營養缺乏性、感染性疾病位居第二,傷害位居第三。
2.2 ?總死因順位
心臟病死亡人數3 700例,占比31.58%,腦血管疾病死亡人數2 931例,占比25.02%,惡性腫瘤死亡人數2 677例,占比22.85%,呼吸系統疾病死亡人數674例,占比5.75%,損傷中毒死亡人數416例,占比3.55%,內分泌營養代謝疾病死亡人數281例,占比2.40%,消化系統疾病死亡人數256例,占比2.18%,其他疾病死亡人數780例,占比6.67%。根據死亡原因進行排序,分別為: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傷害占據總死因的89.35%。
3 ?討論
監測數據表明2018年根據住址共報告11 715例死亡病例,慢性病死亡占比最高,母嬰及營養缺乏性、感染性疾病位居第二,傷害第三。表明慢性病為該市死亡主要死亡原因。該市報告死亡病例11 715例,根據死亡原因進行排序,分別為: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占據總死因的89.35%。
近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經濟發展迅速,慢性疾病發病率有所增加,為公共衛生重大問題[2]。居民不良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與慢性疾病的產生關系密切,所以,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健康防病知識知曉率,并強化慢性病健康教育對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3]。各區、各縣、各市應對全國死因監測工作計劃及死亡信息報告工作嚴格執行,避免出現漏報現象[4]。尤其是應強化根本死亡原因編碼及確定、《死亡醫學證明書》根本死因的填寫及確定等問題培訓,提升死因報告質量及基層報告人員的業務素質[5]。及時發現死因監測工作中各區、各縣、各市醫療機構及疾控中心存在的問題,避免出現漏報、遲報等現象[6]。強化與婦幼保健機構、民政、公安等的配合,定期交換死因數據,并對死亡信息進行及時補充,提升死因報告率[7]。疾病干預的政策建議:針對2018年四平市報告死亡數據,根據死亡原因進行排序,分別為: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占據總死因的89.35%。所以,慢性疾病已經變成對人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重大疾病,預防及治療慢性疾病已經變成公共衛生重大問題。因此,政府應在重要議事日程中添加慢性疾病防治工作。政府作為主導,多部門輔助的協調機制,增強各部門之間的緊密配合,實施慢性疾病規劃及政策[8]。加強慢性疾病預防及治療經費投入力度,順利開展慢性疾病預防及治療工作。積極實施社區慢性疾病預防及治療工作,并強化對社區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對并發癥進行預防,從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強化對社區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提升居民慢性疾病防范意識,增加廣大居民對慢性疾病危害性的了解程度,居民自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運動,科學飲食,并對煙酒的攝入進行限制,保證患者心理平衡,從而提升廣大居民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 ?顏李麗,王春雨,符芳敏.瓊海市2014-2017年死因監測結果分析[J].海南醫學,2018,29(15):126-129.
[2] ?饒裕蓮,劉婷,吳耀.2014-2016年南昌市灣里區居民死因監測結果分析[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8,58(3):70-73,79.
[3] ?葉碧莉,陳嘉慧,劉鳳仁.2017年深圳市龍崗區死因監測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8,26(8):72-77.
[4] ?鄧世祺.2012-2016年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18,29(11):83-86.
[5] ?章清荷,胡曉申,程韶光.2017年安徽省黃山市常住居民死因監測分析[J].中國醫院統計,2018,25(5):344-346.
[6] ?孟軍,毛瑋,黃金梅.2008-2017年廣西死因監測點四種主要慢性病死亡及早死概率分析[J].應用預防醫學,2018,24(5):13-18.
[7] ?袁紅燕.余姚市2016年居民死因監測結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8,22(11):1558-1559.
[8] ?馬小紅,姜濤,李燕.2014年寧夏銀川市居民死因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8,40(2):24-27.
(收稿日期: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