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敏
【摘 要】為了提高我校藥品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深化專業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本文從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概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與考核評價等方面制定了高職藥品生產技術專業的《微生物學》課程標準,用于指導教學,以期不斷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微生物學;課程標準;藥品生產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34-020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4.097
1 課程基本信息
課程名稱:微生物學(Microbiology);適用專業:藥品生產技術;課程類別:專業基礎課;學時:34;學分:2;授課時間:第2學期;前導課程:人體解剖生理學,通過學習知道人體的結構和人體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幫助理解微生物的致病性。后續課程:藥物制劑技術、生物藥物生產技術,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知道微生物基本知識和概念、微生物制藥的流程、藥品生產中各環節對微生物的控制以及藥品的微生物學檢驗等,為藥物制劑技術及生物藥物生產技術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 課程概述
2.1 制訂依據
依據《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及專業簡介(2015年)》及江蘇護理職業學院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需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
2.2 課程理念
本著“注重素養、能力銜接、學做一體”的理念,在教學中將職業素養、學習態度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學為崗位能力服務、為后續課程服務,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踐行“教學做一體”的職業教育理念。
2.3 設計思路
《微生物學》課程是依據藥品生產技術崗位能力要求、后續課程的學習需要和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設置。其總體設計思路是,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轉變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并讓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學會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并構建相關理論知識,發展職業能力。
1)課程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理論知識的選取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進行,同時又充分考慮了高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充分夯實基礎課程的重要性,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職業教育,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2)實踐教學緊密圍繞崗位需要的能力進行開展,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
3)教學效果評價采取“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能與素養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結合”的方式,注重過程、關注素養、多重評價、體現信息化手段。
3 課程目標
3.1 總體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技能,熟悉這些理論和技能在藥學領域中的應用,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查閱文獻養成主動學習及終生學習的習慣,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養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嚴謹細致的專業學風和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3.2 具體目標
3.2.1 知識與技能
1)說出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微生物的概念、特點、分類、各種微生物的生物學特性、微生物的營養、生長與控制、遺傳與變異、菌種選育與保藏等基礎的微生物學知識。
2)說出微生物制藥流程、抗生素藥效學相關知識、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的意義及方法。
3)能正確進行培養基配制、細菌分布檢查、紫外線殺菌試驗、藥敏試驗操作并分析結果。
4)能熟練使用常見滅菌設備,進行無菌操作。
5)能正確利用顯微鏡初步辨認微生物的形態特征;能將本課程相關知識、技能應用于今后的藥品生產實踐工作中。
3.2.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細菌形態觀察和細菌分布檢查等實踐活動,感受微生物世界的奧秘。
2)通過討論微生物污染導致的藥品污染案例,體會藥物的微生物學檢查的意義及藥品生產工作中的微生物控制意識。
3.2.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微生物的分布、生長與控制等知識的學習,樹立牢固的無菌觀念和良好的無菌操作意識。
2)通過課前預習等環節培養成主動查詢資料、閱讀專業書籍的習慣。
3)通過各種案例的分析,使學生樹立高尚的醫德及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嚴格的紀律觀念、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良好的溝通能力等。
4 課程內容設計
內容選編原則教學內容的取舍主要基于職業崗位需要、后續課程需要和職業資格考試大綱需要進行。內容的編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具體內容見表1。實訓項目主要有:細菌分布檢查、培養基配制試驗、顯微鏡使用、細菌染色技術與細菌形態觀察、細菌的控制試驗(高壓蒸汽滅菌、紫外殺菌試驗)、細菌的接種技術與藥敏試驗K-B法等,實訓共計8學時。
5 教學方法與考核評價
5.1 教學方法
教學上要注意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問題引導教學法[1]、案例教學法等[2],將微生物學基礎的基本知識、技能與專業實踐相結合,要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要有重點的介紹微生物學基礎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現代醫藥衛生、藥品生產、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應用。教學方法上充分把握微生物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建議采用互動式等教學方法,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課堂討論和實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得出結論,并通過運用不斷加深熟悉。合理運用實物、標本、錄像、多媒體課件、“互聯網+”等手段來加強直觀教學[3],以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同時,教學中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自我保護以及防火防毒安全意識等教育。
5.2 考核評價
評價方式多元化,要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應通過課堂提問、布置作業、平時測驗、實驗態度、期中和期末考核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應用新知識能力的綜合考核,以期達到教學目標提出的各項任務。
綜上,課程標準對課程教學的實施起著指導性的作用,它是規定了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也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習要求。《微生物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如何進一步優化課程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是下一步教學改革的努力方向,課程標準也要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以適應新的教學形式和人才培養需要。
【參考文獻】
[1]孫盟盟.問題引導教學法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衛生產業,2015(28):141-143.
[2]陳瀟.論案例式教學法在微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職業,2015(26):94-95.
[3]孫穎,曹珊,梅雪等.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中醫院校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的探索[J].光明中醫,2019,(34)16:2575-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