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鑫
近年來,隨著法院整體案件量的激增,執行案件的數量連續多年持續走高。雖然法院系統自上而下對解決“執行難”狠下苦功,裁判文書自動履行率低下的現象與以前相比有明顯改觀,但仍不足以減輕法院執行部門的壓力,離人民群眾成熟法治國家的美好期待尚有距離。以臺州市T法院為例,2019年1-8月份,該院共審結案件11321件,受理執行案件4573件,申請執行率達到了40.1%,這意味著裁判文書自動履行率僅有59.9%。“案結事未了”是極易在法院審判過程中產生的不正常現象,它直接弱化司法權威,加劇原告對法院工作及司法效力的信任危機。
一、裁判文書自動履行率低之審判原因分析
(一)審執分離之因
20世紀90年代后期,我國進行了審判制度改革,從原來審執合一的司法模式逐漸變更成審執分離,這種司法模式的變革,細化了法院內部分工合作,提高了審判效率。但是,實際操作中審執分離無形中演變成審執脫節,比起案件是否能夠最終履行,審判法官往往更關注結案的數量,結案的效率等,埋首卷宗、坐堂聽審多,而現場踏勘、實地考察少的工作模式逐漸成為習慣。部分法律文書未從實際出發,例如一些相鄰關系糾紛案件,判決內容過于籠統不易操作,缺乏可執行性,當事人不易履行。該類案件大量進入執行程序,執行過程稍有偏差,雙方當事人矛盾有可能進一步升級。
(二)訴訟保全之因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第一百零一條規定了訴訟中保全及訴前保全的內容。保全作為一種預防性、臨時性救濟措施,并不是正常的救濟方法,其目的在于保護原告。然而,實務中訴訟中保全的使用率并不高,以臺州市T法院為例,2019年1至8月的案件中,訴訟中保全的案件占比僅有5.87%,而訴前保全適用率更低,為1.4‰。一些法院訴訟中保全宣傳力度不夠,而訴前保全又怯于運用,消息靈通的被告得知原告起訴后仍有充裕的時間在法院審理期間把財產轉移或隱匿,被告甚至可能在預感到訴訟來臨之前就采取轉移、隱匿財產的措施,有恃無恐。審判法官對訴訟保全必要性認識不足,不利于裁判文書自動履行率的提升。
(三)審判團隊之因
在案多人少,結案壓力大等主客觀因素影響下,審判團隊難以跟蹤案件履行情況。案件審理完畢之后,無論法官亦或是法官助理、書記員往往并無時間精力關心案件是否實際履行,面對原告的詢問,一句“你可以向法院申請執行”便打發了。由于文化程度等原因,不少被告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甚至判決之后,仍然心存僥幸心理,對于目前法院執行網絡查控系統、限制出境、聯合信用懲戒措施等在審判階段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了存在上述執行措施,也認為只要不使用自己的銀行卡、身份證,不向銀行貸款便萬事大吉。審判團隊可以提示當事人首筆款項支付期限、履約財產擔保或案外人擔保等事項,或者在判后向債務人宣講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但往往因為一些主客觀原因無法做到盡善盡美。
二、在審判中提高裁判文書自動履行率之對策分析
(一)科學設置考核權重
提高審判案件的自動履行率意味著執行案件數量的減少,而在執行中提高自動履行率的情況下,現行部分執行質效指標,例如執行標的到位率、執行完畢率等會受到影響,我們應正確認識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重視數據但不迷信數據。完善審判質效指標體系建設,將自動履行率與審判質效其他指標提升至同等重要的位置,發揮自動履行率的導向效應。審判法官必須樹立“立保審執破”兼顧的意識,修訂審判團隊和員額法官質效考核辦法,將審判部門民商事案件自動履行率納入考核指標,審判團隊促使當事人自動履行完畢的,給予相應的獎勵,或按照一定比例折抵案件數。通過將調解案件當庭履行率、自動履行率、申請執行率、財產保全率、債務擔保率等納入考核,增強承辦法官在審判中的審執前瞻意識,為案件的自動履行打好基礎。
(二)加大訴訟財產保全力度
在立案階段,立案庭工作人員向當事人發送《保全告知書》等提示材料,一對一告知當事人財產信息查詢、財產保全責任保險、訴訟保全擔保等具體舉措。同時,將保險公司全面引入財產保全責任保險,設立專門的財產保全窗口,配備財產保全審查團隊,對立案時申請訴訟保全的,同步審查財產保全、作出保全裁定并移交執行,實現立案與保全同步進行。立案后的當事人亦可通過申請,查詢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情況,便于當事人決定是否采取財產保全措施。持續完善財產保全機制,適度提高免擔保申請財產保全案件的標的額,擴大依職權實施財產保全的范圍,以保全措施促進調解和審判工作順利開展,保障當事人民事權利得以最終實現。
(三)多進程督促自動履行
在審理過程中,法官視案件具體情況,可以主動審查被告的財產情況。對于掌握的當事人的財產線索,審判團隊可以記錄在案,為后續執行提供便利。法官在調解案件的過程中,可以利用信用畫像等信息化手段預先查詢被告財產信息情況,必要時要求被告報告財產或者要求其承諾履行完畢前不私自處分財產。對于調解案件,法官應當充分考慮債務履行的可能性,對于分期付款的調解協議,盡量做到當場履行首期支付義務并結清訴訟費。除了在送達裁判文書時一并送達《不履行裁判法律后果告知書》外,法官應當在開庭審理閉庭前或者調解結束前,當面告知不履行生效裁判法律文書的后果,作出裁判后,繼續通過電話、移動微法院等形式督促被告自動履行。
三、結束語
隨著依法治國的推進,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升。為使司法的權威重新彰顯,我們需要破舊立新,從提高裁判文書的自動履行率入手,完善立法,健全司法。通過科學的設置考核權重,持續性的優化財產保全措施,多進程督促當事人自動履行,切實提高民商事案件的自動履行率,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作者單位:浙江省天臺縣人民法院,浙江 天臺 31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