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話題:禮讓與文明
有一段視頻引起眾多網友關注:達城街頭,一位行動緩慢的老人脫帽向停車禮讓行人的司機鞠躬致謝。司機小吳把行車記錄儀拍下的這一幕發到了微信朋友圈。事后,老人表示:“我腿腳不便,過斑馬線比較慢,可路過的車輛都會停下來讓我。我被那些司機感動了。”再度見面,小吳向老人深鞠一躬,誠懇地說:“爺爺,在斑馬線前停下來讓行人先走,這是我該做的。您這一鞠躬太重了,我真的受不起!”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以“禮讓與文明”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文明之國。上至君臣之禮,下至布衣之交;對外有九賓之禮,對內是虛心相待。這種種禮數不僅在中國古代適用,在現代也應傳揚,單單是些小小禮讓之舉,也足以溫暖人心。
在達城街頭,汽車司機小吳每每開車到斑馬線前,都會停車禮讓行人。一次,他讓腿腳不便的老人先行,等了好一會兒。這一微不足道的行為,卻令老人感動得脫帽鞠躬致謝。正如司機小吳所言,在斑馬線前停下來讓行人先走,本是司機應該做的。可是,在當下,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所以這樣的禮讓彌足珍貴,成了人們快節奏生活中稀有的精神。只有人人都能做到禮讓,文明之風才能傳揚開去。
禮讓之于個人,是一種教養的體現。寫到這里,我想起了一個名人故事。著名作家蕭伯納在小徑上遇到了他的死對頭,那人不肯讓路,說道:“我從不給瘋子讓路。”蕭伯納淡定從容地回答道:“我正好相反。”說完,他退避一旁,給他的死對頭讓了路。我們不得不佩服蕭伯納的風度與機智。從這件事里我們也不難看出,禮讓能顯示出一個人的教養,一個人若不會禮讓,那他的教養也是有待考察的。
禮讓之于社會,便是一種文明的體現。擁擠時,讓老弱病殘孕者先行;車輛過單車道時,讓對方先行;看病就診時,讓急重癥患者先行……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上,也許你只是后退了一小步,卻能方便他人一大步,這便是社會文明的一大進步。
禮讓之于國家,能使國家立于不敗之地。藺相如“引車避匿”廉頗,為的是“先國家之急”,藺相如身為一國宰相的大度可見一斑。試想,藺相如若不處處忍讓,將禮讓升華到替國家大局著想的層面,那趙國恐怕很快就被秦軍攻破了。因此,這種禮讓便是為國家大事的長遠考慮了。
然而禮讓也需有度,若是事事都過度禮讓,便不能稱為禮讓了。對待惡勢力,一味地禮讓,便是縱容與助長,這種讓便是愚讓,便是懦弱。就拿中國清朝末年的清政府來說吧,在戰爭中割地賠款,任列強欺凌,如此一再退讓,便是腐敗無能,便是愚讓。
文明始于讓,但也切莫不分黑白地忍讓,有禮有節,此禮讓之風,文明之始也。
(選自“中語文高中作文素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