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
在中國歷史上,天子號稱“富有四海”,以天子之尊崇尚節儉,而且畢其生如一日,道光皇帝堪稱首屈一指。
但是,史學家論起道光皇帝的節儉,往往帶有些揶揄的色彩。因為他節儉得過分了——該省的一定要省,不該省的也必須省,這就超出了節儉的范疇,顯得吝嗇了。所以,說他“摳門兒”好像并不過分。
話說這一天,居于深宮之內的道光皇帝不知是因為犯了嘴饞呢,還是為了“憶苦思甜”,突然想起要吃“粉湯”,吩咐內務府盡快貫徹落實。這里有兩個名詞先解釋一下:第一,什么是粉湯;第二,內務府又是干什么的。
粉湯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說白了,就是羊肉燉粉條,是京城常見的街頭小吃。內務府不是管理國家的政府機關,而是一個服務于皇室、掌管后宮事務、打理皇家產業的機構,下設“七司三院”,由皇帝的私臣、家奴充任領導、員工。內務府的功能非常龐雜,既是皇家的后勤總管,宮廷的膳食、采購、財務、儀禮、工程、警衛、賞罰、宮女太監,都歸內務府管轄;同時,內務府又像是一個巨型“央企”,不但經營著礦產、皇莊、畜牧、織造等實業,而且壟斷了玉石、人參、皮貨等奢侈品的買賣,還從事當鋪、放貸、放租等投資行業。
皇帝要吃粉湯的事情,當然也由內務府來解決。有兩套解決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在內務府的封閉系統內“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內務府系統內有最頂尖的廚師、最完備的廚房設施、最嚴格的餐飲標準,讓廚師動手做一碗羊肉燉粉條,還不是小菜一碟?道光皇帝大概也是這么想的,所以他給了內務府一份做粉湯的菜譜,“命依所言之制法制之”。
內務府很快給皇帝呈上一份做粉湯的預算報告,報價七萬五千兩白銀。道光皇帝一看,大驚失色:“不就做碗粉湯嗎,怎么要這么貴?”
按照道光朝白銀對大米的購買力折算,這筆銀子值一千多萬元人民幣。這么多銀子,除了用于支付特供粉湯的成本之外,將有多少錢落入內務府大小官員的私囊,肯定是一筆糊涂賬。
內務府的官員卻不慌不忙地跟皇帝解釋說:“皇上,這個預算可是嚴格按您的菜譜列出來的。皇上您有所不知,御膳房要做粉湯,得先另蓋一間廚房,這需要一大筆錢,還得請幾個專職的御廚,又要一筆錢,還要添雇一幫打下手的,端盤送菜的,也需要錢,一筆筆算下來,共需經費六萬兩銀。另外,常年費(每年購買基本物料的費用)尚須一萬五千兩,加起來是七萬五千兩。”
道光皇帝皺歪了眉頭,說:“那就不用御膳房做了。朕知道前門外有家飯館,能做此湯,每碗只售四十文錢。你們每日叫太監前去買一份回來就行了。”這是解決皇帝吃粉湯問題的第二套方案,即運用市場機制來滿足需求。粉湯又不是稀罕物品,完全可以靠市場供給,并不需要內務府另起爐灶。前門外大街就有一家叫作“粉湯劉”的飯館,廚師做得一手好粉湯,連皇帝都記住了它的價廉味美。
但過了幾天,內務府官員向皇帝報告:“皇上,奴才派人找到了前門外那家飯館,可是飯館已關閉,粉湯買不到了。”最后,道光皇帝只好悻悻地說:“算了,朕不吃粉湯了。朕不能因為口腹之欲,濫費國帑。但朕貴為天子,而思食一湯不能得,可嘆也。”(《清室外紀》)
“粉湯劉”的飯館當然不會無緣無故關閉,顯然,他們受到了內務府官員的威脅:不馬上從北京城消失的話,有你們好看!為避禍,“粉湯劉”飯館的老板不得不連夜逃到天津北大關,在那里開了新店。現在天津還有一條胡同就叫作“粉湯劉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