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曉剛
摘 要:公益組織的發展是當前社會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其在發展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系列諸如家長式作風嚴重、會計賬目混亂、誠信信任危機等問題。公益組織的完善是社會領域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從完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內外部監管、強化組織自身建設、充分引入社會監督等渠道入手,積極塑造公益組織的良好形象,以促進公益組織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公益組織;誠信;危機管理
一 公益組織
社會公益組織,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不把利潤最大化當作首要目標,且以社會公益事業為主要追求目標的社會組織。在我國,一些學者稱其為第三部門或非營利組織,以區別于政府組織和企業組織等。公益組織的主要類型有慈善機構、公益媒體、各類公益基金會等。
二 公益組織誠信的界定
(一)誠信及危機管理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一致。誠信作為一個道德范疇,一直是衡量社會價值重要的道德標準之一。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也是企業、社會團體等組織最基本的行為規范之一。危機管理是企業、政府部門或其他組織為應對各種危機所進行的規劃決策、動態調整、化解處理等活動過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機所帶來的威脅和損失。
(二)公益組織的誠信
公益組織誠信是指公益組織及其組織成員要做到恪守職業道德,牢記組織致力于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宗旨,在自律的基礎上,嚴格遵守有關的各項法律和規章制度,不斷提升組織能力,保證組織的廉潔、公正、高效,切實履行組織職責。公益組織誠信與否直接影響著公益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對其認可程度。
(三)公益組織的誠信危機及表現
社會公益組織與政府組織、企業組織一樣也存在危機發生的可能性,有著進行危機管理的必要。公益組織的危機包括資產危機、收入危機、人力資源危機、責任危機和誠信危機。其中誠信危機對公益組織的社會影響尤其巨大,直接影響到了公益組織賴以生存的社會公眾基礎。
公益組織的誠信危機主要表現在“非營利組織營利化”以及“非政府組織官僚化”兩個層面,依托公益組織的地位,以公謀私,濫用、挪用甚至直接侵吞公益資金,借公益服務之名獵取個人政治地位。此外,一部分公益組織管理混亂,會計賬目不清,運營不透明,沒有建立財務公開制度。社會民眾不了解組織的公益資金賬目,使得民眾的信任感逐漸不復存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公益組織的誠信危機。各種詐捐門、不正當競爭、領導人腐敗等事件的被曝光,更使得公益組織置身于社會民眾的質疑聲中。一時之間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使得公益組織良好的社會生態及內外部生存環境被破壞殆盡。
三 公益組織誠信危機產生原因及治理
(一)法律制度
當前雖然有諸如《慈善法》等法律的陸續出臺,但從宏觀上看當前我國尚且沒有一部統一完整的公益事業法。對于蓬勃發展的公益事業而言,法律的滯后性使得在特定的一段時期內造成了公益領域事實上的法律真空;盡管有一系列規范、標準、制度等的約束,但顯然還不夠權威,也不夠全面。與公益組織密切相關的民政部、財政部雖然制定了相應的部門規章,但這些散落于各處的條文規范不夠明確清晰,難以在實際的公益事業監管過程中落實到位。這就需要國家法律機關進一步強化公益領域的法律規范,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政府相關職能,在事實上的法律真空地帶把工作進一步落實到位,有效地查漏補缺,監管到位,避免公益組織各種危機特別是財務危機的出現及擴大。
(二)公益精神
公益精神是一個國家公益文化是否健全的重要標志之一。公益文化不全面,社會公眾的捐助力度可能就小,即使在向公益組織捐贈后,也缺乏對公益事業發展建言獻策的積極性,缺乏進行各項監督的熱情。社會公眾參與公益事業的積極性不高,對公益組織進行監督的意識淡薄,或者說根本沒有途徑可以監督,是造成民眾對公益組織缺乏信任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倡導積極監督、獻言獻策、捐贈追蹤等公益精神,不但是政府相關部門去做的事,同時也是社會各界理應承擔的任務,更是公益組織自身應該重視的內容。公益組織的存在本身就是依托社會公眾的,既然以財務捐贈等形式取之于公眾,就應以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形式還之于公眾,培育良好的公益文化恰恰是構建這種良性生態的重要途徑。
(三)組織管理
非營利性是公益事業的本質特征,正是如此,更要完善內部監督,明確公益組織的非營利性,健全公益組織的法人治理結構,確保發揮理事會、監事會及社會等對公益組織的監督制約功能。一定程度上的民主集中化管理,透明化,有利于自我監督管理機制的完善,從而贏得公眾的信任,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
參考文獻:
[1]黃偉君.民眾對公益慈善組織的信任結構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