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婉嫦
摘 要:21世紀核心技能中的“學習和創新技能”提到要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嘗試采用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交叉組分享&提問”形式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共享活動,主要采用個案研究法和訪談法,分析如何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開展交流共享活動,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可視化思維工具;小組共享交流
小組互動作為一種課堂共享交流知識的方式,在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存在諸多弊端,例如學生交流面狹窄,忽視了小組與小組間的互動交流,而且表達機會較少,僅有被點名的數名學生有表達的機會。由此導致的后果是無法全面地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大多數學生也難以提出批判性意見。因此,基于小學英語課堂傳統的小組合作交流方式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嘗試利用可視化思維學習工具開展小組共享交流活動,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一 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搭建小組交流共享新方式
可視化思維學習工具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知識外在表現形式,提高學習者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發展學習者的邏輯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交叉組分享&提問”形式,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開展小組交流共享活動。
下面我以教科版五年級上冊U10 Different tastes鞏固課為例,嘗試采用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交叉組分享&提問”形式開展,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將全班同學按六人小組形式分組,本次活動分為6組,并讓他們自由選擇介紹不同地區人們的飲食愛好,例如people in Guangzhou/Beijing等,每組為6-7名學生,共分兩輪操作:第一輪交叉組分享&提問:每組內先由兩名同學進行匯報,剩余組員自由分配到別的組中進行聆聽和提問;第二輪交叉組分享&提問的形式與第一輪分組類似,但是該次匯報的兩位同學在第一輪交叉組交流時是沒匯報過的,他們在第一輪時在其他組充當聆聽或提問的角色。這種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交叉組交流共享方式,不僅讓學生學習到別組主題的知識內容,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每位學生在匯報的時候,也是其頭腦中進行知識回放、知識過濾的過程。由于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還未成熟,因此需要借助工具幫助小學生迅速地從紛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制作形成可視化思維圖的過程中,小學生逐步理清各個概念間的關系,形成有序的知識結構,從而將知識記憶、吸收、內化。在闡述表達觀點時,在可視化思維工具的幫助下,小學生可以及時有效地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將頭腦內的知識在極短的時間內進一步進行組合、聯系,使其條理化,然后通過自己的語言清晰有序地表達出來,與同伴者共享自己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可見,可視化思維工具的引導,促進了學生對該類主題知識的認識,并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促進了批判性思維的形成與提高。這樣,學生對知識不再浮于表面認知,滿足于現有知識的記憶,同學們相比未使用可視化思維工具時更愛問“為什么”了,“尋根問底”之風愈發強烈,課堂氣氛也更活躍了。
二 利用可視化思維工具,形成小組交流共享的新策略
可視化思維工具在學生表達闡述觀點時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加快了學生對知識的回顧與過濾,加深了對重點知識的印象,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學生李健在談及使用思維工具收獲時說:“我在忘記該說什么的時候可以看看自己做的韋恩圖和魚骨圖,然后回憶一下知識,比較容易記住。”鄧姍姍同學更是深有感觸地說:“這些思維學習工具對我們生活中的每個事物都充滿著活力,而且在我們生活中用得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歸納總結方面對我的學習影響很大。”
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開展的“交叉組分享&提問”,拓展了交流共享范圍,有效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共享與知識建構。同時,闡述和提問環節有助于培養和促進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生劉蕊維在談及本次活動最感興趣的環節時說:“我覺得交叉組的交流環節很有趣,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朱建安同學補充說:“交流的環節很好玩,可以鍛煉我們的口才,雖然有時候會鬧笑話。”
可見,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交叉組分享&提問”方式,觸發了他們的提問意識,逐步培養和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不僅表現在學生對其他組提出批判性問題或意見,而且表現在學生對自身的學習反思。因此,基于可視化思維工具的交流共享活動促使知識在“匯報——聆聽——提問——解答”的循環過程中實現知識共享,促進知識積累;學生在闡述、提問、解答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并提高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托尼·巴贊(英國)著,李斯譯. 思維導圖[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