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婷
[摘 要]
2019年9月28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廳上演了一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與俄中建交70周年音樂會”。本場音樂會是由中俄美三國藝術家共同演繹,演出分為兩個部分,上半場演奏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的管弦樂作品《節日序曲》與作曲家左貞觀的芭蕾組曲《小河淌水》,下半場演奏作曲家黃安倫的清唱劇《補天》。
[關鍵詞] 音樂會;左貞觀;小河淌水;黃安倫;補天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9)12-0144-03
2019年似乎是不同尋常的一年,祖國母親迎來了第七十個生日。全球海內外華人對祖國的繁榮昌盛都感到無比驕傲與自豪。今年也是中俄建交70周年,為了紀念這兩個有意義的70年,在遙遠的莫斯科成功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與俄中建交70周年音樂會”。
9月28日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大廳上演了一場由俄羅斯斯維特蘭拉諾夫國家模范交響樂團、俄羅斯斯維施尼科夫國家合唱團與美國清羽合唱團參演的音樂會。特邀著名指揮家張銳(美)執棒,女高音獨唱家李秀英(中)、男高音獨唱家王歌群(中)、女中音獨唱家尤麗亞·蒙尼巴耶娃(俄)和男低音獨唱家謝爾蓋·拜可夫(俄)聯袂出演,值得關注的是,美國清羽合唱團的加入使得音樂會不僅有了家國情懷更有了全球化的色彩。在莫斯科,三國人民共同慶祝中國節日,這讓音樂會變成了一場罕見的多元藝術盛宴。雖然國籍有所不同,但三國音樂家在音樂會中通過美妙的歌聲來傳遞彼此之間的熱情與喜悅。在曲目選擇上,上半場將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的《節日序曲》與作曲家左貞觀的芭蕾組曲《小河淌水》,下半場是作曲家黃安的清唱劇《補天》。本次音樂會還得到了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中國華僑公益基金會以及俄中友協的大力支持。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公使蘇方遒、俄中友協副主席盧賈寧等嘉賓出席了音樂會。
音樂會開場曲目是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節日序曲》,這部作品創作于1954年,為紀念蘇聯十月革命三十七周年所做。從創作特征到表達形式,將這部作品列為開場音樂不僅能夠體現純正俄羅斯樂團的渾厚與激情,更能夠突出這次音樂會的慶典主題。在樂隊的選擇上,俄羅斯斯維特蘭拉諾夫國家模范交響樂團表現極為優秀,該交響樂團的前身是蘇聯國立模范交響樂團,成立于1936年,是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優秀樂團。樂曲開始,銅管聲部與打擊樂器共同拉開了音樂會的篇章,凱旋似的號角不斷召喚著人們,仿佛宣告著——“慶典開始”。尤其是小號的齊奏,優秀的號手將樂曲的主題演奏得淋漓盡致。緊接著呈示部從快板逐步變成急板,速度的變化使得樂曲在情緒上達到一個高潮,同時迅速調動觀眾的積極性,如同進入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之中。之后進入主題,主題的進入并沒有改變激烈的音符跑動,而是通過音色的變化與前面的銅管小號產生對比,單簧管,長笛,短笛這些木管樂器開始逐一展現自己的魅力。圓號則在副部主題的引導下緩緩進入,圓號與小號一柔一剛,與弦樂組展開了競爭。這樣的配合一直持續到結束,在全曲中管樂成為整個樂曲的中心,而小號則是管樂中的明星,音色的把握使得全曲在情感上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而在寫作手法上運用模進手段使得旋律不斷翻涌,連綿不絕。這部作品作為開場曲發揮了東道主俄羅斯的熱情好客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節日序曲的激情澎湃像是晚宴中的“前菜”,觀眾們似乎還沉浸在號角之中,而“正餐”悄然而至。第二部作品是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組曲。小河淌水是一首由五聲音階、五個樂句組成的云南民歌,描繪了阿哥與阿妹在彩云之南的美好生活。這首民歌也是最早讓世界熟知的中國作品,早在2004年就隨云南青少年藝術團登上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臺,2008年出現在北京奧運會的競技場上展現中國民歌的獨特魅力。說起芭蕾舞劇《小河淌水》就不得不提到這部作品的曲作者左貞觀。左先生出生于1945年的上海,16歲移民蘇聯并開始了專業音樂學習,1999年被評為俄羅斯的功勛藝術家,2005年榮獲普京頒發的友誼勛章。芭蕾舞劇《小河淌水》的原型來自于一次云南采風,受啟發后一舉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小河淌水》并在“聆聽云南”音樂會上進行首演[1]。在當時一度被評為《梁祝》之后最優秀的小提琴協奏曲,之后在左先生的提議下,中俄兩國藝術家聯合將這部協奏曲打造成為了一部芭蕾舞劇。
該故事情節表現了龍宮的王子愛上了在洱海邊的少女阿薇,并為此放棄了龍族身份。同樣深愛阿薇的阿泰在憤怒和絕望中點燃了山林,族人決定用引來災難的陌生人(王子)祭奠滇池龍王以求得甘露滅火。[2]最后王子與少女為了愛情魂歸大海,永不分離。全劇分為八個部分,每一部分的標題都預示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如男子舞、女子舞、雙人舞、火之舞、水草舞、薩滿舞。雖然在音樂會上無法欣賞到曼妙的舞姿,但男主人公與女主人公采用固定樂思來進行描述,樂隊精湛的表演似乎讓主人公浮現在每個觀眾的腦海中,使之更具想象力。這部作品對于俄羅斯的聽眾而言已經非常熟悉,它的首演就在莫斯科輕歌院。在俄羅斯的芭蕾舞劇史上這部作品填補了俄羅斯十幾年芭蕾舞劇創作的空白,同時還開創了多元文化創作的新道路。這對于中俄兩國的芭蕾舞劇創作都是“第一次”,俄羅斯國家芭蕾舞團更是將它列入了劇團的保留劇目。
《小河淌水》的旋律悠揚地飄蕩在音樂廳的上空,對于海內外的華夏子女而言更像是一種呼喚、一種鄉愁、一種共鳴、無論臺上臺下音樂所帶來的感染力使得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回歸到了內心深處,也許這才是《小河淌水》的魅力所在。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一部來自于作曲家黃安倫的清唱劇——《補天》。這部清唱劇選取我國的傳統神話故事“女媧補天”。故事的主線敘述了女媧補天的事跡即拯救人類,在中國神話體系中女媧補天其實有條線索:一件是造人,一件是補天,即創造人類與拯救人類。這與西方的宗教清唱劇題材不謀而合。清唱劇這一體裁最初是在教堂中演出的大型聲樂體裁,其故事情節主要選自《圣經》中的故事,創造人類與拯救人類也是主要故事情節。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東西文明在遠古時期就顯現出驚人的相似。將這部作品作為演出曲目之一,筆者認為這不僅體現出天下大同的愿望,同時也希望通過本場音樂會增進中美俄三國之間的友誼。
清唱劇《補天》詞作者是過客先生,原名劉力前,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與學術經歷,早年曾赴內蒙古插隊生活十余年,后考入北京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畢業后赴美留學,獲得耶魯大學博士學位并擔任硅谷軟件公司高級工程師。作為一名理工學者對文學創作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
加上知青的經歷使得其在文學創作上積累了大量素材,在這部作品之前就曾為多部作品進行劇本歌詞創作如《海外游子吟》《禹王治水》《大風歌》。該作品的曲作者是著名旅居加拿大音樂家黃安倫先生。黃先生自幼跟隨俄羅斯籍鋼琴家學習鋼琴,早年的學習讓俄羅斯音樂風格潛移默化融入到了生活與學習之中,大氣與深沉使得作曲家在創作時更加傾向旋律性的寫作。事實上黃先生的創作知至知終堅持著旋律至上的做派。旋律性、可聽性為這部作品的成功打下了堅持的基礎,再加上劉力前先生的唱詞,中國作曲家講中國故事,讓這部作品在今天的音樂會上更加出眾。
這部大型交響清唱劇早在2017年就于美國加州大劇院首演并獲得巨大反響,2018年在中國北京大學百年講堂等多地進行巡演,在巡演過程中美國的清羽合唱團、游子吟合唱團為這部作品的順利演唱立下了汗馬功勞,這兩個合唱團分別成立于1999年與2000年。他們并非專業的合唱隊員,更多的是業余愛好者,身份從科學家到工程師,涉及各個領域,他們大部分都是華人,也有少量的美國表演藝術家。他們不僅要克服中文發音問題,還要力求在發音時做到字正腔圓。他們作為海外游子不遺余力傳播與發揚中國文化讓人不禁肅然起敬。
今晚的演出還是在俄羅斯的首演,來自美國的華僑音樂家,將“僑”化為“橋”為中美俄實現了互通互達,正如本次擔任合音的合唱團——俄羅斯斯維施尼科夫國家合唱團團長說的那樣,“這部作品帶給我們的喜悅是無法想象的,同時也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是什么樣的因素讓我們三個國家的藝術家如此緊密地在一起,愿我們能夠享受這一美好的時光”。
本次音樂會擔任女媧角色的是俄羅斯著名女中音歌唱家蒙尼巴耶娃尤麗亞,另一個角色“龍”則邀請了人民功勛演員謝爾蓋·拜科夫擔任,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張銳教授執棒。
在“梟鼠之歌”這一部分,山東藝術學院教授在劇中表現的是一個反面角色,作為一名男高音勇于嘗試自我的突破是十分難得的,精湛的表演博得了全場觀眾的掌聲與微笑,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李秀英教授利用自己技術上的優勢將德奧歌劇的演唱融入到了作品之中,在近70分鐘的演出中,樂聲、歌聲為大家奉獻了一場視聽盛宴,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全場沸騰歡呼近10分鐘,觀眾們盡情釋放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熱愛,舞臺上的演員雖然生活背景不同、國籍不同、語言不通但通過彼此臉上的笑容足以說明這一切。音樂會的最后加演了黃安倫先生的《塞北舞曲》,音樂會在觀眾們熱情澎湃的歡呼中緩緩落下了帷幕。
中俄兩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已經走過70年,紀念中俄建交60周年慶典音樂會畫面似乎還在眼前,50周年慶典音樂會的旋律似乎還環繞在耳邊、愿中俄兩國的友誼能夠像小河淌水那樣:歲月靜好,源遠流長。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