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秀
安靜的環境人人向往.然而,在公交車上、餐館里,甚至是寫字樓里總是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噪音.巨大的說話聲、音樂聲、手機鈴聲……,讓人不勝其煩。但在一些發達國家.公共場所都非常安靜.人們為了減少噪音使出了渾身解數。
美國
專業協會教人消噪音
在美國的各種公共場所,民眾都非常自覺地保持安靜,盡量不給別人造成困擾。這是因為,在美國制造噪音的“代價”非常高。
上個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公共場所非常喧鬧,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噪音里且毫無察覺,這不僅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也會給健康帶來不利影響。據美國環境保護機構調查顯示,約3000萬美國人處于無管制的、易造成耳聾的噪音環境下。因此,美國于1969~1972年頒布《國家環境保護法》和《噪音控制法》,規定若有人在居民樓方圓1米范圍內制造超過45分貝(日常說話的聲音為40~60分貝)的噪音,或養的狗,電視音響、汽車喇叭發出噪音超過3分鐘且提醒3次不改的,將被罰款525~2625美元:商場和娛樂場所的喇叭聲不得讓過路行人聽見,否則將被處以最高2.4萬美元罰款。每天22時至次日7時為“安靜時段”,任何人不得在這段時間內制造噪音。
為了提高民眾的防噪音意識,公益組織美國無噪音協會(N FA)于2001成立。起初,NFA的成員是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學生,現在它已發展為美國最大的非盈利組織之一,在全美27個州均有辦公地點。每年,NFA都會到全國進行噪音危害、防噪音技巧等方面的知識科普,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防噪音的隊伍中來。
NFA的網站上,有很多防噪音的小技巧。比如,在鞋跟下釘一塊牛皮,能防止鞋子發出噪音。現在,美國的公共場所非常安靜,公交車、地鐵、公共辦事大樓、餐廳等地,人們都努力保持安靜。在一些居民社區,開車的人都自覺放慢行駛速度,絕不會亂按喇叭。
日本
咖啡機都有隔音罩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談話還是做事,都會盡量壓低聲音,已經把“安靜”貫徹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
日本人骨子里有一種“不給他人找麻煩”的行為準則,若有人制造了噪音,就會打擾到周圍的人,是一項大忌。日本人進入任何公共空間,都不會高聲談笑、大聲打電話、聊天,只會與同行的人簡短且低聲交談兩三句,或與熟人點頭致意后,便不再出聲。為了避免鞋踏在地板上發出惱人的聲響,日本大部分的公共場所都會鋪設地毯、羊毛氈等,以降低走路時發出的聲音。一些沒有鋪地毯的公共場所,會使用防噪音的地板磚。
在辦公室里,每位職員都會努力營造安靜的工作氛圍,盡量不制造任何聲響。白領們為了避免走動時制造噪音,會在辦公室準備拖鞋,保證行走時既安靜又舒服。為了避免辦公設備發出的噪音打擾到別人,日本的復印間都做了隔音處理,用復印機的人都會關上門再開動機器。對付空調這種“噪音大戶”,日本人每周都清洗一次空調過濾網,以免灰塵過多而發出巨大噪音。為了保證咖啡機不影響別人,人們煮咖啡時,會把一個大的塑料泡沫箱子罩在咖啡機上。而且,日本幾乎每家企業都會設置若干個隔音單間,四周采用了雙層真空玻璃,當有人需要說話時,會進到隔音間里去再開口。
法國
說話僅限對方聽見
在大家的印象中,法國人非常優雅,總是溫文爾雅的。法國人認為,在公共場合低聲說話,不但是最基本的禮儀,更是有風度的表現。
法國人在說話時,一般都不會把嘴張得很大,甚至有人說話時,嘴唇幾乎不動。記者的法國朋友讓娜說,只有把嘴張得比較小,才能控制說話的音量。法國人在交談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談話內容只限于交談的雙方聽見,特別是在公共場合。若有人談話聲音過大,旁人就會用眼神示意其注意,聲音大的人通常立刻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臉上浮現出歉意的笑容,把聲音放低。
因此,在法國的公共場合,人們交談的同時,少不了兩樣“神器”——筆和紙。在公交車、地鐵、公園等喧鬧的地方,為了與同伴交流,很多法國人都會用紙和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提高音量。若在公共場合打電話,大家都自覺地低聲說3~5句話就掛掉,或直接發短信,避免影響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