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純逸
摘 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學者們有不同的理解。有些學者認為它是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發展和保存在中華民族內的穩定形式的文化。不管怎樣理解和定義中國傳統文化,一個共識就是與語言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這些文化的內容都是通過語言傳下來的。本文基于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展開論述。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中;文化教育
文化傳播最重要的媒體是語言,語言也是文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在中國國際教育中加入以我們文化為主的文化教育,不僅能幫助國際朋友理解漢語的深刻含義,還能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
一 文化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地位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所以中國的國際教育必須以文化傳播為中心,進行文化教育。特別是,每個國家和每個民族不可避免地會有地區文化的差異。應更加重視跨境文化交流。中國國際教育的教師也應該重視聽課學生的文化交流。語言只是傳達文化的一種手段。學外語的外國人想學習中國文化,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目前,中國的國際教育必須伴隨以中國文化傳播為主的文化教育,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教育應該成為中國國際教育的主要工作中心,也不能用原有的語言教育來取代文化內容教育。中國國際教育應正確定位文化教育的地位,評價中國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進一步區分中國國際教育與其他語言教育,促進中國國際教育功能的理想化和拓展。
二 漢語國際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策略
(一)變異詞匯的教學方法
大量變異詞匯及語句的出現使得一些研究者對其中的教學法展開研究,如何讓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接受這些變異詞匯,是每一個語言傳播者需要正面面對的問題。并且有學者對中國文化中的詞匯變異與語法變異提出了自己的新認識和新觀點。以模因論為基礎分析中國詞匯、語句等的變異現象,認為這些變異現象可歸納為模因保留、選擇、傳播、變異以及創造等復合型結果。以復雜理論作為背景,系統地說明語言的復雜動態系統,其認為系統地認識詞匯、語法的動態特征對改變傳統的學習觀和教學觀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為詞匯、語法的學習提供了新的理念。對粵語區的普通話變異現象進行研究,通過個案展示了這些變異現象對留學生的實際交際和漢語習得都有著緊密的關系,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工作者應當了解當地普通話的變異現象與形成原因,針對比較明顯的詞匯等變異應該為學生進行準確講解,并且應該依據詞匯等變異現象的性質使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針對當下的網絡語言提出網絡語言作為信息時代的語言傳播媒介,因其創新性、隨意性等容易導致接受者的誤解產生偏移常規的概念,研究者從模因論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了網絡詞匯變異的教學方法以及這些變異詞匯對語言教學產生的影響和啟示。
(二)加強“漢語+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建設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只是剛剛起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有待進一步發展。總體來看,漢語國際教育的專業建設還遠遠不如英語教育的專業發展更為成熟、更為完善,因此,借鑒英語教育的經驗,發展漢語國際教育事業還任重道遠。事實上,當前的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還處于摸索階段。教材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迫切要求。因此,有能力、有經驗的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特色,加強“漢語+中國傳統文化”的教材建設。在以漢語教學為基礎的條件下,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所用教材,既可以是自編教材,也可以是精選合適的已出版的教材。當然,教材內容不能僅僅停留在簡單介紹一些大概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上,而是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材內容要廣泛拓展,可以涉及文學,也可以涉及哲學、美學、教育和歷史等諸多領域;所有內容盡量做到深入淺出、喜聞樂見。例如,建筑的材料、住房的方位、語言的避諱、姓名的內涵、婚姻的儀式、以及行為的規范,等等,都可以在理論中通過現實生活、日常交往等得到反映。另外,教材還要具備新形態教材的特點。新形態教材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新型教材,它通過智能識別技術,把二維碼鑲嵌到紙質教材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瞬間把紙質內容與線上資源進行銜接,使閱讀者在片刻之間獲得更為豐富的材料,不僅拓寬了閱讀視野,還能提高閱讀和學習的效果。
結語:
漢語國際教育應承擔漢語學習任務,培養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同時承擔傳統文化的教學,開展中國文化傳播。現在國際競爭激烈,文化作為軟實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使世界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理解我國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形成更好的大國形象,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進而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使中國能夠負責國際事務,為世界的和諧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美含,尹忠慧,穆瑞鋒,等.依托河北地域文化資源推進漢語國際教育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9,6(50):277-278.
[2]李代麗.基于“一帶一路”背景的漢語國際教育文化教學研究[J].智庫時代,2019(21):220-221.
[3]施華陽.漢語國際教育中以我國文化傳播為主的文化教學[J].才智,2019(1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