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更加側重農產品的新鮮度及安全性。相比傳統產銷模式,農超對接物流運營模式具有縮短農產品供應環節,減少流通損耗,降低成本等優勢,在解決農產品銷售難,保證供需平衡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分析農超對接運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培養專業人才;擴大合作社規模等措施去完善農超對接模式,進而增加農產品銷售,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效益,滿足消費者對鮮活安全的農產品的需求。
【關鍵詞】農超對接;農產品銷售;物流配送
農業生產與流通密不可分,農產品的高效流通推動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農產品銷售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居民現在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新鮮度和安全性方面。在經濟新常態下,國家大力支持農超對接項目,出臺了很多政策推動其發展,農超對接農產品產銷模式開始迅速普及。雖然農超對接模式簡化了農產品流通環節,但由于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不很完善,信息化程度低,配送環節混亂等各種因素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流通效率低,物流費用在農產品銷售價格中占比偏高,所以農超對接模式各種問題急需解決。
一、農超對接物流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流通基礎設施不足
農產品原產地交通設施落后,蔬菜產銷地倉儲環境差。近幾年,通過國家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投資,縣鄉村道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道路設計等級低、經費不足、建設質量不能保證等問題的存在,道路狹窄,路面毀損嚴重,大型運輸車不能直接到達田間地頭進行裝卸、運輸。這就會出現“最初一公里”的問題。農產品在從田間地頭集中到農戶家中和鄉鎮網點進行存放時,大多數都是露天存放或者簡易倉庫存放,但是多數超市沒有標準化冷庫,導致蔬菜等農副產品的倉儲損失較大。
(二)裝箱、裝卸過程缺乏標準化
為保證運輸時的便捷性,蔬菜在流通過程中需要裝箱,但目前包裝形式具有隨意性,為了節省資金,甚至不使用包裝箱,或因包裝箱的選擇不適當而導致蔬菜在運輸中新鮮度降低,品質下降。針對農副產品鮮活易腐的特征,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堆碼裝卸一定要充分考慮保鮮的要求,盡量做到規范操作。堆碼裝卸不規范現象,將會導致農產品品質受損,難于進行長期貯運。
(三)保鮮保質技術落后,不能進行實時監控
保鮮保質技術是根據農產品的特性,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方法使生鮮農產品的腐爛變質的速度得以延緩甚至抑制,以解決農產品地域性、季節性和腐爛性的問題。不同種類的農產品所需要的保鮮技術也不同,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大多需要采用降溫保鮮技術。由于農戶和運輸人員對農產品保鮮技術的認識不足,導致部分農產品因保鮮技術落后保鮮環境不達標。或者是在冷鏈運輸過程中無法實現持續保持低溫環境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四)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產銷雙方信息不對稱
現階段農業生產是以傳統的農戶為中心的農業生產模式,農戶更關注農產品的產量,農戶文化水平低且年齡偏大,不能及時進行信息的收集和匯總,農產品物流信息部門缺少既能熟練操作物流技術又熟悉農產品特性的復合型人才,只有部分物流企業在農產品物流配送時實現信息化和智能化,農產品流通時無法進行實時跟蹤檢測。
農產品產銷過程供應鏈較長,供需信息在生產、配送和銷售各環節和各個企業之間不能實現信息的協同和共享,造成信息不對稱現象。大型超市位于農產品銷售的末端,把握著市場的需求動向,具有信息優勢和主動性,議價能力強;農戶只注重生產,缺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意識,處于被動局面。生產者和超市之間出現農產品在數量和種類上供需失衡,農產品產銷出現問題,無法準確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五)超市門檻高、利益分配不均
一般來說,合作社的規模越大就越容易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并實現穩定的供應。而現階段農村合作社規模普遍較小,超市處于主導地位,部分超市還要求對農產品進行質量認證及建立質量可追溯系統,對于實力弱小的合作社根本無法符合要求。超市對合作社和農產品的高標準導致農超對接普及程度低,難以保持穩定性、長期性。同時由于超市和合作社地位不平等,合作社的產品要進入超市銷售,只能被迫接受超市收取的場地費、廣告費、推廣費等各種費用,合作社難以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造成弱勢方利益受損,破壞雙方合作關系。
(六)農產品安全難以保障
超市對農產品的質量參與力度和控制力度較低。農超對接過程中超市直接從產地采購新鮮農產品,不參與農戶的生產種植過程,對于農戶所使用的種子、化肥、水源等基本無法控制,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可能達不到標準,導致農產品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時超市為滿足需求可能從多家生產者進貨,導致所購進的農產品質量難以統一規范,生產者提供的農產品也難以執行超市的質量標準和要求。此外,農產品在從生產者到超市的流通過程,檢驗環節不足,一般農產品只在儲存前進行檢查,在生產環節和配送環節被忽視,農產品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
二、農超對接物流改進措施
(一)政府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建設
農產品在從田間收獲運送到鄉鎮物流網點的過程,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最初一段路程,由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巨大,政府應該承擔起這一部分資金投入,強化農產品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道路進行修繕或重建拓寬以方便大型運輸車輛行駛,政府以補助的形式,支持和鼓勵合作社更新車輛,方便運輸并降低貨損率。政府應該引導農產品生產者實行就地初加工,鼓勵和資助合作社和農戶建設標準化倉庫,引進制冷設備。
(二)規范物流活動、劃分工作責任
農超對接模式縮短了農產品供應鏈環節,提高了農產品流通效率。正確的劃分合作社、超市、物流企業的責任能夠完善農產品物流組織體系,合作社將農產品交付給物流企業時,物流企業要加強檢查,超市在驗收入庫時也要進行開箱檢驗,對于受損的農產品,確保各環節責任清晰。現階段的農超對接過程中,合作社和大部分超市都是依托第三方物流,產品的裝箱及堆碼裝卸由農戶自己承擔,應該對農戶進行專業培訓,讓他們熟悉農產品堆碼裝卸活動的具體要求,應根據產銷要求使用相應的包裝形式和包裝材料。
(三)提高冷鏈及儲藏技術
農超對接模式能夠縮短農產品供應鏈,但依然需要長距離運輸,低溫環境仍然不可或缺。應由政府主導帶動農戶和合作社在農產品重點生產區域布局和建設冷鏈物流設施,進行冷鏈物流的標準化建設,對合作社人員進行預冷技術和冷凍冷藏設備操作技術培訓。政府要積極引進龍頭冷鏈物流企業,給予冷鏈物流企業資金補助,適當放松建設性用地指標,簡化企業申報手續等。合作社和超市要借助于專業冷鏈物流企業的技術和運輸設施,有效避免農產品在運輸和倉儲過程變質問題。
(四)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培養專業人才
針對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程度較低的問題,地方政府應該緊貼市場發展,建設由合作社、物流企業、各類商超及有關部門共同參與的農產品市場公共信息平臺,主要進行收集、整理發布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加強GPS、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應用。同時要推進農產品物流信息化人才隊伍的建設。對于現有農村信息技術人才要充分發揮其作用,吸引鼓勵信息技術人才到農村創業創新,高校應與各級農業信息部門合作,培養具有實踐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復合型農村信息化人才。
(五)擴大合作社規模、完善利益分配制度
農業合作社作為農超對接中的弱勢方,其規模較小是主要原因之一。要通過合并、聯合擴大合作社規模,提升自身實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合作社內部建設,對管理者加強培訓,提升生產者的生產技術。合作社通過向超市提供高質量的農產品,形成良好的契約關系,引導超市合理定價,同時,雙方要加強溝通,完善利益分配制度,爭取形成收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
(六)建立種植基地和質量保證體系、延伸檢驗環節
超市不僅僅是農副產品的采購者,而且要積極參與到農產品的生產環節之中,控制農產品的種子質量、肥料和生長環境等,從源頭上監控農產品的安全。超市與合作社共同建立質量保證體系,通過建立各類農產品質量標準,讓合作社按照標準進行供貨,通過增加農產品檢驗環節,確保農產品的安全性,在農產品生產地、成熟采摘和配送前、配送后分別設置檢驗環節,明確質量責任。
農超對接模式相比以前的農產品產銷模式具有縮短供應鏈、減少流通損耗等優勢,雖然目前農超對接過程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處理好農產品生產者與農產品流通者之間的關系方面,改善農產品物流存在的薄弱環節,大力推廣農超對接模式,必然會帶動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更好地滿足城鎮居民對生鮮農副產品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婧.供應鏈合作關系角度下的農超對接研究[J].市場研究,2018(10):28-30.
[2]潘浩.陜西省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農業工程,2018,8(12):24-26.
[3]吳霞,陳建明.果蔬農產品“農超對接”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儲運,2018(9):110-112.
[4]張海英.農村物流“最初一公里”策略分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0):61-62.
作者簡介:
孟俊輝(1981-),男,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講師,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研究方向:農業經濟,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