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學生進入社會化的重要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階段,是社會互動的場所。而體育在學校是重要內容,起到積極作用,體育教育不僅能強健體魄,促進健全的人格,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起著重要作用。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其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步入社會后人生的發展。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應全方位利用體育教學的特征及結合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促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本文采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以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發展的作用,為進一步完善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提供相關的理論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社會適應能力;大學生
當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下,社會適應能力從廣義上來講就是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環境,而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或是將環境改變使而適合自己的需要,這過程狀態就是個體與環境和諧融合的狀態。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大學生處于社會生活的適應程度表現出來的強弱,同時也是大學生根據社會生活條件來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能力的體現。
一、高校體育教育的特點
(一)體育課程的社會性
少年強,則國強!學校體育課程的開展是受到社會影響的,可社會對體育課程的影響又不是全面的。學校體育之所以是高校教學中的活動之一,是因為其有特殊的社會地位。在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學手段是教育者與受教育相互學習,是現代化的一種教育途經,其自身具有社會性。
(二)體育過程的群體性
體育教學過程中,無論哪一項體育活動或者是競技體育都是以學生進行的群體性活動,每個人都是活動的參與者,在群體活動中不斷的自我展示,如果體育活動沒有人參與的話,那么它就會失去體育的意義。體育的意義在于進行活動過程中是學生的相互支持、配合、競爭提升自我人格魅力以及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途經。
(三)體育手段的實踐性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手段相比之下它具有獨特的實踐性操作,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里通過身體活動的接觸,產生競爭、協作、友愛中發現自身位置和存在價值。同時也顯示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懂得社會生活和提高基本的交往能力。
二、高校體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影響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成功意識
由于體育運動它具有競技性,所以學生們在體育運動中才會竭盡全力的去拼搏,這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可是也存在不好的一面。在贏得比賽時,會興高采烈,手舞足蹈。在失敗時,會郁郁寡歡,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就需要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意識到這個特點,積極的去引導,使每位學生都能發揮自己潛力的機會,成功與失敗都要體驗。在面對成功與失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去對待,做到敗不餒勝不驕的體育觀念。讓學生認識到想要提高自己的體育素質,只有通過不斷的努力訓練方可實現,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育活動能力
(二)增強學生意志力
在體育教學過程是學生們相互促進的過程,因為體育運動時,一個學生在做立定跳遠或跳遠時,其他同學在旁邊關注,每一個人心中都存在要強心理,所以會全神貫注的投入學習。比如在長跑的途中有一種就是我不能輸或者是爭第一的思想,這樣體育教學過程中就無形的培養學生增強意識進取精神以及堅定的意志力。
(三)提高學生情緒控制力
學校體育的參與,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情緒進行很好的控制。因為,體育教學中學生的負面情緒會跟隨著運動得到宣泄,從而減少負面情緒的堆積,也能及時將不良的情緒進行有效的轉移,達到自身情緒控制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競技體育比賽中,如果雙方實力相當,那么,個人的情緒對于這場比賽的結果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多注重學生調控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做到隨時隨地地把控住自己的情緒,從而理智、認真地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各種事務。
(四)形成良好的品質
體育教學過程具有實踐操作性,為了提高學生訓練效果,教師有時會在原有的基礎上適當的安排一些高項目難度以及負荷量稍強的運動,使學生能在頑強意志的支撐下完成訓練要求。良好的教學效果是在學生堅持不懈的按時按量完成訓練量下實現的。教學過程就能很好鍛煉或培養學生頑強品質拼搏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高校體育促進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要求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來進行體育教育,學校教育的基本原則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體育教學中主要任務是啟發學生的自覺性學習,人之所以自覺性的執行任務是因為在合理的條件下能夠滿足自身的要求。在某個層面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際關系對啟發人的自覺性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體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注重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啟發自覺性。
(二)完善良好的教學設備
學校對體育教學設置的投入滿足不了學生運動需求,制約學生對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教學設備是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載體。很多學校體育器材老化,損壞比較多,失去了其使用的價值。所以,學校應該定期對教學設置進行維修,加強體育教學設備的投入。
(三)學生自由組織體育活動
讓學生自由組織舉辦體育競技活動,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策劃、創新等能力。參與自己組織的活動,體驗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為其他同學加油助威,增加集體主義意識,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豐富同學的情感。
四、總結
當今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環境下學校體育能給學生帶來廣闊的交流空間。在以人為本的教育前提條件下,結合體育教學具有的社會性、群體性、實踐性等特點下它是身體直接或間接進行不斷探索、交流;是有機的情感紐帶和聯系;是個體之間共同從事某項體育活動所開展的一種思想、情感、知識、行為等各方面信息交流的過程。體育活動能和諧人際關系,能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建議學校領導部門要大力重視體育教學環境的建設,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牛剛.中職體育教育中學生人格塑造方法分析[J].天津市經濟貿易學校,2016.
[2]王金璐.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J].才智,2016.
[3]鄭寅.體育教育對學生人格培養的影響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4.
作者簡介:
梁朝娜(1991-),女,助教,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