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豐
如果把科幻看作一個行業,那么除了出版、影視、游戲等核心的產業部門,我們也不應忽略豐富多彩的科幻活動。活動可以在線上(如征文、在線聚會等),也可以在線下(如展會、頒獎典禮等),商業性活動有之(如舞臺劇、收費展覽等),更多的還是非營利性的民間活動(如政府資助的科幻大會、寫作班等)。這些科幻活動不僅是科幻產業繁榮的體現和延伸,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中國科幻迷群(fandom)的快速發展和壯大。
本文將以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回顧2017—2018年中國科幻活動(主要集中在線下活動)的發展狀況,分析其時空分布特征。同時,本文選取科幻活動的兩個主要子類別——科幻獎(線上活動,常連接著寫作班和頒獎等線下活動)和展會活動(最具代表性的線下活動)——加以評述。希望本文能找出這兩年迷群活動的亮點和特征,總結其經驗和不足,為未來科幻產業和迷群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洞見。
在過去幾年,各地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線下科幻活動的推進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其中,成都、上海、深圳等地的各級政府的行動最為迅速。專業科幻企業的表現依舊亮眼,由他們主辦、承辦的活動接近活動總量的一半。同時各地科技企業、文化創意企業等也都在嘗試推進各類科幻活動。
在社會影響力方面,中國科幻大會、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年會、“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等影響較大,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等各地企業舉辦的夏令營、寫作訓練營等也聚集了大量人氣。
在科幻活動的形式創新方面,各地文化創意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和公益基金等做出了較多的努力。其中,以舞臺劇形式巡演的《三體》,聚焦于雕塑藝術的“移民外星人”的互動巡展,還原攝影場景的《拓星者》影片道具場景展等實現了科幻作品的“出圈跨界”,給科幻活動的未來發展道路提供了新的選項。
從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18 個月內全國各類線下科幻活動超過300 場。在時間分布上,各類活動在每年春節之后頻次逐漸增加,在5月達到高峰后迅速跌落,至暑假期形成低谷,之后在9月至次年1月期間,重新攀升并維持在一個較高且相對穩定的活動頻率(圖1)。

圖1 國內各類線下科幻活動頻次
這一頻次分布與實際活動的舉辦方及面向對象密切相關:超過七成的活動都由中小學和高校舉辦,因此在考試和假期密集的時期,科幻活動的頻次也出現了較大的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學舉辦的各種科幻繪畫活動,在整體活動總量當中占1/3 左右。各類課內外的科幻閱讀活動也頗為頻繁。我們認為中小學是國內科幻活動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其核心在于探索形式更多樣、涉獵更廣泛的教學實踐活動。
與此同時,由高校舉辦的科幻迷活動在整體上呈現下降態勢,活動形式也漸顯單一。其中影響較大的往往是與社會企業合作舉辦的活動,其主要面向群體也呈現打破校園界限的傾向。
在各類活動中,由各地政府部門、各級科協和相關企事業單位舉辦的寫作訓練營相當亮眼,作家的座談、對談、新書分享會等形式較為成熟的科幻活動在頻次上較往年有所增加。這類活動是科幻出版物、影視作品熱度的直接反映,說明在國內科幻產業鏈的創意源頭方面,近幾年的發展經營模式日漸成熟,尤其傳統出版商的宣發意識得到了強化。
在地域分布方面,北京、成都和上海是科幻活動最為密集的城市。就科幻活動較多的省份來說,四川、廣東、安徽等明顯呈現出向一兩個城市集中的傾向,而浙江、山東和江蘇等省在省內分布較為均衡。圖2為科幻活動的地域分布統計。
北京市的科幻活動以各類作家講座、沙龍和對談為主,活動的主辦方多是商業性質的科幻企業,面向人群也較為廣泛。從科幻市場的角度看,北京市在產業信息集散方面表現突出。它是科幻產業鏈的信息窗口,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各地科幻市場發展的動態。

圖2 科幻活動的地域分布
在上海市的科幻活動中,市科協、科普作協,各區政府、教育局、科教委員會等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較大。由政府部門支持,當地中小學和相關企事業單位承辦的模式已經逐漸成形。這些活動一般較少向外延伸其影響力,以制作精品項目,服務當地人群為主要特征。
四川省的科幻活動整體向成都市聚集,兼及眉山市等地。由于成都市聚集了科幻世界雜志社、賽凡科幻空間、八光分文化、火舌文化等專業科幻文化公司,同時當地科協、互聯網文化協會等政府機關加大了支持力度,相關科幻活動形式豐富,尤其在科幻迷聚集與培養等對科幻市場熱度有直接提升作用的社會市場活動方面,做出了較多的努力,成果也相對顯著。
廣東省的深圳、廣州市兩地的科幻活動頻繁,同時向中山、汕頭、佛山市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南寧等城市有較強的輻射力度。在這些活動中,各個中小學舉辦的科幻畫比賽、展覽等相當亮眼。各地教育局、科技局、文體局、科協等在推進各類科幻活動方面做出了較多的嘗試,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中心、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會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科幻活動方面都公布了整體性的長期規劃,本地的科幻迷組織也方興未艾。從整體上看,廣東省科幻活動的增長速度在國內位居前列,雖然具有當地特征的活動模式尚未成熟,但表現出了相當新鮮的互動形態,與此同時,主辦、承辦活動的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熱情較高,整體市場走勢相對優秀。
安徽、浙江、山東、江蘇等地的科幻活動也處在快速發展中,但目前仍面臨較多困難。安徽省的科幻活動基本集中在合肥市,整體較為封閉,外溢效應并不顯著,本地主辦活動的企事業單位、科幻迷組織等也較為缺乏。浙江、山東、江蘇等地科幻活動則過于分散,各個市縣的科幻活動尚未形成群聚和規模效應。在活動的承辦主體方面,基本都被局限在中小學甚至學前教學機構當中,零散的高校科幻迷組織也以校內活動為主,社會影響力較小,企事業單位雖然表現出了一定的熱情,但整體上缺乏長效性的活動模式。
科幻獎是比較典型的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的線上科幻活動,其主要的舉辦過程通常在線上完成,但常常也輔有線下的活動,如寫作培訓班、筆會、頒獎典禮等。根據評選對象來區分,我們可將科幻獎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行業獎,另一類是征文獎。
行業獎的評選對象是一定時期內出現或已存在的作品、人物、組織機構,由頒獎機構根據其質量、成就或貢獻頒發獎項,以示認可和鼓勵。我們熟悉的“雨果獎”就是國際上知名的例子,它的全稱是“科幻成就獎”。
2017—2018年帶有行業獎性質的科幻獎項包括:
第八屆和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
第28 屆和第29 屆中國科幻“銀河獎”(部分①從實踐來看,“銀河獎”的小說類獎項評選對象多為《科幻世界》“銀河獎”征文欄目作品。而圖書、游戲、網絡科幻等獎項評選對象擴大至全行業,此部分可被視作行業獎。)
首屆和第二屆“京東文學獎年度科幻圖書獎”
首屆“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引力獎)
“星云獎”是目前中國科幻界覆蓋最為全面的行業獎,獎項涵蓋小說、少兒小說、翻譯小說、美術等各子領域。第八屆出現的《宇宙鐘擺》爭議事件,對“星云獎”品牌是一次不小的損害。從第九屆開始,“星云獎”進行了重大改革,舉措包括組委會領導團隊年輕化、確立專家獎定位、增設推選委員會等。
“銀河獎”是歷史最悠久的科幻獎,至今已有30 多年,由科幻世界雜志社舉辦。小說部分的獎項在本質上仍屬于雜志本身的征文獎,而圖書、影視、游戲部分則已帶有行業獎的性質。
2017—2018年新增的兩個行業獎是“京東文學獎”年度科幻圖書獎和“中國科幻讀者選擇獎”(“引力獎”)。前者是京東集團斥巨資打造的京東文學獎的一部分,“年度科幻圖書獎”獎金高達20 萬元。其評選流程開放透明,評選結果具有較高的權威性。首屆獲獎圖書是王晉康的《天父地母》,第二屆是韓松的《驅魔》。
“引力獎”則是一群科幻迷引入“雨果獎”評獎機制的嘗試。其機制簡單說就是設置會員費門檻,希望過濾出真正的科幻迷參與投票。首屆“引力獎”在2018年5月的亞太科幻大會上頒發。首屆的投票數偏少,不過作為初生獎項來說在所難免。
總體而言,國內仍缺乏真正具有公信力的綜合性科幻行業獎。“星云獎”是最為接近的,但也存在著不小的距離。這類獎項的存續發展是科幻行業和科幻共同體成熟的標志之一,有賴于整個科幻社群的努力。
征文獎,顧名思義,即主辦方征集未發表的作品參評,并以某種流程評選出最終的獲獎者。征文獎與行業獎區分的標準是,幾乎所有征文獎都會要求參評作品從未發表過,而行業獎則恰恰相反。
2017—2018年度的主要科幻征文獎或征文活動包括:
第28 屆和第29 屆中國科幻“銀河獎”(小說部分)
第六屆和第七屆“光年獎”原創科幻征文大賽
第三屆和第四屆“晨星科幻文學獎”
第六屆和第七屆“未來科幻大師獎”
第五屆和第六屆豆瓣閱讀征文大賽(“近未來科幻故事”和“科幻奇幻”分組)
第二屆和第三屆“水滴獎”科幻作品征集大賽(原“科聯獎”與“水滴獎”合并)
首屆“冷湖科幻文學獎”
首屆和第二屆“科普科幻青年之星計劃”
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中學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賽
2017 和2018“大白鯨”原創幻想兒童文學征集比賽
首屆“華語新聲”科幻小說征文大賽
與幾年前相比,科幻征文獎的數量有了集中式的爆發。這一現象反映了官方和商業兩個層面對科幻這個藝術類型的重視和期待。以2018年新創辦的“冷湖科幻文學獎”為例,這正是一個官方和商業合作征文獎的范例。它的主辦方有三個:青海省冷湖火星小鎮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行知探索和成都八光分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三方各自的利益訴求很清晰,冷湖地方政府意圖發展當地特色文旅產業,行知探索想開拓西部文旅業務,而作為科幻初創公司的八光分的重點是在推廣科幻文化和拓展科幻產業上。在以當地獨特的雅丹地貌和歷史文化為切入點的基礎上,三者合作主辦了“冷湖科幻文學獎”,本質上講這是一次命題式的科幻征文獎。從邀請作家采風,到廣泛征文收到超過160 篇稿件,再到火星營地頒獎,集結獲獎作品出版名為《十二個冷湖》的圖書,最后甚至拍成紀錄片在央視播放,這一整套線上和線下組合運作取得了相當好的傳播效果,最大限度挖掘了征文活動方方面面的價值。可以算是科幻征文活動運營的成功范本。
上述這些征文獎各有特色,相互之間也形成了差異化競爭的態勢。有的面向新人(如“未來科幻大師獎”),有的面向成熟作者(如“冷湖科幻文學獎”);有的重點放在中短篇小說(如豆瓣閱讀征文大賽),有的征集長篇小說(如“光年獎”“大白鯨獎”),也有的征集劇本、視頻等其他形式的科幻作品(如“晨星科幻文學獎”“水滴獎”)。總體而言,這些征文獎的確起到了吸引大批新作者從事科幻創作的正面作用,值得我們為之鼓掌歡呼。
但是,如此多的征文獎也導致了一定程度的“揠苗助長”式的負面效應。新作者成長的速度似乎有些跟不上征文獎的發展速度。表面上不少新作者拿到了獎杯和獎金,但作品和作者本人的影響力仍微乎其微,征文獎主辦方也似乎很難找到可持續的健康運營方式。因此,創作者后續的努力更應放在作品的打磨上,而不是盲目地追逐獎項。
科幻展會活動是具有高關注度和影響力的線下活動形式,它能在短時間內聚集大批科幻從業人員和愛好者,就科幻這個主題展開高密度和多樣化的交流、展示和商業交易活動。2017—2018年國內舉辦了幾場重要的科幻展會活動。我們在此做一個簡要的總結。
首先是2017年11月在成都市召開的2017 中國科幻大會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這次大會可算是1991年、1997年和2007年三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性科幻會議的延續。本屆大會的特色:一是規格高,官方支持力度大;二是成都市明確打出了“中國科幻之都”的名片。大會共有200 多位國內外嘉賓和40 多場論壇、演講、對話,吸引了超過12 萬人參會,是一場真正的科幻嘉年華。
同年11月,第八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市舉辦,同期舉辦了多場論壇和沙龍活動。時隔一年,第九屆“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頒獎典禮在重慶市舉辦。雖然因資源問題導致每年的“星云獎”頒獎典禮在規模和程序上并不穩定,但這項堅持了近10年的民間活動無疑是中國科幻人共同向往的具有凝聚力的大派對。
2018年5月,科幻初創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舉辦了首屆亞太科幻大會(APSFCon)。據統計,亞太會的付費會員達3000 位,展區和畫廊的人流量超過2 萬人。亞太會的成功舉辦證明了世界通行的科幻展會形式與本土商業活動經驗的疊加模式是絕對可行的。
2018年11月,“2018 中國科幻大會”在深圳市舉行。大會除了頒發了“銀河獎”“水滴獎”和“晨星科幻文學獎”三大獎項,還成功舉辦了40 多場產業發展會議、青年座談會、專題論壇、科幻藝術展、影視展映、TED 演講秀、主題辯論賽、桌游競賽、簽售會等多種形式的精彩活動。這是首次在華南地區舉辦的全國性科幻展會活動,也標志著深圳市成為中國科幻事業新的集聚中心。
大型科幻展會活動的舉辦有著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官方層面,可通過大事件落實各級政府機構對于科幻行業發展規劃的舉措。在媒體上有關哪座城市是中國“科幻之都”的討論圍繞著北京市、成都市、上海市、深圳市等舉辦過大型科幻展會的城市展開。商業層面,是展現和兌現科幻文化產業商業潛力和滲透力的平臺。每次展會都少不了有關科幻產業的深度研討,甚至還有版權交易活動。亞太科幻大會也證明了此類展會在經濟上并不是無利可圖的。而在科幻共同體層面,這是同好交流、凝聚社群力量、拓展對外影響力的時機。著名科幻作家韓松說:“全世界科幻迷必須經常相聚,圍著篝火喝酒跳舞。”對廣大科幻迷來說,如今這樣的聚會機會真是越來越多了。
然而,現在的大型科幻展會有同質化的傾向。每次科幻大會或“星云獎”的參加者都是同一批人,做的是頒獎、論壇這樣類似的活動,談的也是早已談過的話題,難免讓人有審美疲勞之感。如何找到新的創意點,做出差異性的活動?如何突破現有的圈層,擴大受眾范圍?這些都是展會的組織者面臨的挑戰。
此外,除這些浩大的全國性、國際性的展會活動外,中國科幻非常缺乏小規模、常設性的地區性社群活動。在這方面,上海市的科幻蘋果核和深圳市的嶺南科幻沙龍算是兩個亮眼的例外,值得其他地區的科幻社群學習。
科幻產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帶動了科幻社群的繁榮。這既體現在了各類科幻獎長長的獲獎名單上,也體現在了各個科幻展會活動攢動的人頭上。對于科幻社群來說,2017—2018年無疑是令人興奮的兩年。這兩年的科幻獎集中爆發,既有“星云獎”“銀河獎”這樣帶有總結性質的行業獎,也有大量走差異化競爭路線的征文獎。然而,目前國內仍然缺乏具有較高公信力的行業獎,而突然泛濫的征文獎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科幻展會的繁榮是顯而易見的,單單2017—2018年全國性的科幻大會就有5 場之多。這類大型科幻展會在運營公共文化事件、展現科幻商業潛力和凝聚科幻共同體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但同質化的傾向也讓組織者和參與者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審美疲勞。差異性和圈層突破是擺在未來展會組織者面前的挑戰。
綜上,雖然以獎項和展會為標志的科幻迷群活動在繁榮度和豐富性上有極大的提升,但我們仍要清醒地認識到,建設一個健康、強大、可持續的科幻社群需要整個共同體更多更實在的努力。

《科幻中國系列叢書》
董仁威 超 俠 主編
科學普及出版社,2020年2月
《科幻中國系列叢書》包含《納米悟空》《馴龍少年》《古幣之謎》《喬冬冬與手機俠》《尋找飛行國》《地下來客》《天香》7 冊,由董仁威、超俠主編,史永明、陸楊、趙華、謝鑫、張軍、伍劍、艾天華7 位曾獲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和“大白鯨世界杯”原創幻想兒童文學獎等獎項的新銳兒童科幻作家創作完成。該系列以少年兒童的視角,講述了7 個充滿科學幻想的故事,將古今中外的歷史、少年兒童的成長經歷和異星智慧對地球的探索相結合,充滿了科學性、文學性和趣味性,旨在為少年兒童打開想象力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