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娟
(貴州省平塘民族中學,貴州 黔南 558300)
前言:“二五三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升華與總結,五個環節分別是情境導入,呈現問題,探究合作,意義建構,總結評價;三個學會分別是即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和學會表達。根據“二五三學”的具體內容,可以通過知網進行模糊搜索與整理對其可行性進行文獻綜合分析。
情景導入并不是“二五三學”的首創,而是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與調整。“二五三學”的提出對情景導入進行了一定的優化,提出了情景導入的具體內容,認為應通過PPT或其他方式設計一個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或類似真實性的學習、探究情境,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從內容可以看出,情境導入過程中必須要注重生成的過程,如果是以概念為主的教學則需要注重概念的生成而不是簡單的引入情景后草率、直接、快速地灌輸概念,切實提高情境導入的實際效果。如蘇小培在《勿急功近利 重概念生成——談情境導入的優化》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主張,認為情境導入不是簡單的營造氛圍,而是應注重情境深入的過程,注重情境的引導性,幫助學生解決深層次的學習問題。
呈現問題就是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問題氛圍,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融入到具體的學習情境當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問題的設置一般都會認為是由淺入深的過程,認為問題只要由淺入深設置即可,對其他方面不夠重視,導致問題缺乏明確的導向性,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五三學”提出了問題導向教學法以問題聚焦,使課堂教學更具有目標性,培養綜合思維的教學思想的發展目標,認為由淺入深知識第一層次,應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進入第二發展層次,準確了解學生學習心理特征,做好興趣、目標的樹立。如王忠在《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地形與地勢”為例》一文中也提出了類似的觀念,認為問題導向應注重進一步發展,要從學生學習興趣、目標、學習思維等入手,提高問題的導向性。
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一直是課程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從教學實際來看,教學中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要側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認為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多種渠道幫助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但很少會提出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探究能力,保證自主協作探究,大部分的教學還是將自主學習與學生協作探究當成兩種教學方式分別研究。“二五三學”提出了要自主探究來解決問題,認為自主學習與協作學習應統一為一種模式開展研究,認為確定學習討論的主題后,便進入自主(或協作)探究、分析、解決問題過程,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和寫作探究。如于紅燕在《學案導學,自主點撥——以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為例》一文中指出,自主學習過程中應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點撥,從簡單的自主學習轉為自主探索意識的培養和自主寫作意識的灌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培養探索意識。
總結評價即是指在完成某一教學環節后,為了解學生學習效果而進行的總結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作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在上述過程中,學生的認知過程自始至終由學生自主(或協作)完成,教師只是提供必要的引導、幫助,即提供必要的支架,這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著顯著的區別。這要求老師們在實施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時要注意處理好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批判與繼承。這些內容在賴代福的《“二五三學”課堂范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研究》中有著明確的表述。
總結:“二五三學”中的“二五”是“三學”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只有做好“二五”才能真正實現“三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探索欲望。“二五三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目前還處于積極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相關的理論與內容還存在一定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