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琳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界鎮中心完小,貴州 銅仁 565300)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在當下我國綜合實力競爭與世界科技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如何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創新教育將是目前教育發展和改革的主題。作為教學主要場所的課堂是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是創新教育實施的主渠道。那么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是教師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更是教學深化改革值得探究的熱門話題。下面就創新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的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小學科學創新教學理念的重點在于向學生提供有助于開發創新能力的教學活動。培養和引導學生的創新能力。建立素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要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而目前很多學校的教學方式就是把語文、數學作為學生學習的知識容器、分數的奴隸、考試的工具,忽略了科學教學。而創新教育是把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教師作為引導。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要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好伙伴,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引導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來,成為課堂的主角,培養學生具有創新的觀念、創新的意識、創新的能力、創新的思維。創新教育更注重的是對學生因材施教和個性的培養,鼓勵每一位學生發現和發揚自己的長處,不倡導每一位學生都全面發展。另外,創新教育觀念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不再要求學生把科學知識死記硬背,而是激勵學生親身去研究和探索。總之,創新教育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觀念和方法上都要進行創新,改革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科學教學傳統實驗課堂中,教師總是讓學生事先就清楚實驗的原理、目的和結論,要求學生按照課本的實驗步驟,利用固定的實驗器材,一步一步地進行實驗活動,學生根本用不著思考為什么要這么做,而在創新教育與科學教學相結合下,研究實驗過程與結果被人們重視,這種研究實驗的一般程序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實施實驗活動→記錄實驗數據、現象→歸納總結→得出結論。與以前傳統的教學方法對比,創新教育的優勢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新課改的科學教材中,把實驗探究的比例明顯提高。因此,教師在科學教學實驗前,應該把科學實驗設計成為探究式的實驗,有意識地創造探究的氛圍。擴展思維空間和探索空間,并引導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找到創新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科學《聲音的產生》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導學生實驗前,首先,教師提供給學生材料,如:小鼓、鋼尺、碗,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出問題;你們如何讓著幾種物體發出聲音來?學生們紛紛想辦法,各自讓各種物體發出聲音;其次,引導學生探索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現象;第三,討論聲音與物體之間的關系。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猜想實驗的根據,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本的實驗設計方法去完成活動。并得出實驗的結論。這樣科學教學就不只是停留在課本的基礎理論,而是讓學生創造性的發現和探索科學實驗。又如:在教學《沉浮的秘密》一課時,在學生了解了物體沉浮的規律后,要求學生實線自制“潛水艇”。有的學生找來兩個裝眼藥水的玻璃瓶,用膠布把它們連接起來做成船體,在再兩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車上的氣門芯,一端插如水中,一端露出水面連接在注射器的乳頭上。想讓它下沉,就拉注射器的活塞將瓶里的空氣排出;想讓它上浮,則推注射器的活塞使空氣進入瓶里,排出瓶里的水。在這個實踐制作活動過程中,無疑增強了學生創新的思維與能力。
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培養,而想要培養具備創新精神的學生,就要創新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為培養創造思維能力的主要場所,課堂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輕松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在創新教育過程中,課堂的教學活動要把傳統的灌入型轉變為研究型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激勵學生多創造一些小發明、小制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和有趣的實驗相結合,引導學生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科知識的興趣。如:在教學《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設計了一個實驗,把一團餐紙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將杯子豎直倒入水中,讓學生預測,紙巾會被水侵濕嗎?你能說出其中的緣由呢?創設的情景已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問題的提出立即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欲望。另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學生不僅要學習掌握課本上的知識,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身邊存在的一些自然現象,又如:在炎熱的夏天,漆黑的夜晚,荒山上為什么會發出亮光。只有激發學生的興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精神。
總之,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活動中,實施創新教育還處于初級階段,作為教師應該大膽嘗試,解放思想,積極探索,把小學科學教學打造成為一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新天地,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適應社會和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