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燕
(貴州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9)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優秀的組成部分,它包含著“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積淀著“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愛民意識,孕育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高揚著“有志者事竟成”的追夢精神,謳歌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貞氣節,宣示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自強精神,強調著“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的榮辱意識,教養眾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好學思想等。
立什么德?習近平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他向青年人闡述了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告誡青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指出了青年的成長方向,包含著豐富的立德內容,既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自由理想,又有“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的法治思想,還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抱負,更有“夙夜在公”的敬業理念,還包含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風尚……廣大青年要深培厚植、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怎樣立德?立德是全方位用力的過程,需要教師、學生、育人環境三位一體協同推進。
1.教師是立德樹人的靈魂清流。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習近平提出了“四有”好教師標準。第一,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他引用“經師易求,人師難得”的至理名言,指出“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是優秀教師的標準。第二,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他引用“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指明一個好的老師既是“學問之師”更是“品行之師”。第三,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他引用“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指出知識積累對教師素質的作用。第四,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
2.青年是立德樹人的主體力量。2013年,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談到:“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2014年他在看望南京青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講:“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2014年,他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勤學、修德、明辨、篤實四個方面教導青年,對青年給予厚望。2017年,考察中國政法大學,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好學、堅韌精神鼓勵青年像海綿汲水一樣汲取知識,要勤學刻苦磨煉促進成長進步。
3.育人環境是立德樹人的主要保障。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等來說明環境對人成長的影響。習近平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于育人環境的理念,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為立德樹人營造風清氣正、正本清源的育人環境。
高校要構建高水平育人培養體系,改進育人培養機制,優化育人學科布局,形成完善育人格局,為立德樹人貢獻智慧、提供方案,營造青年學生成長的良好環境。
新時期,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高屋建瓴地提出“四個自信”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過程中將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放在首位,這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也體現了優秀傳統文化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源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也需要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和高尚的人格品質,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系統性的整體文化,它是由古代的哲學思想、傳統倫理道德、傳統文學、傳統民俗文化和古代教育思想等構成,可謂是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是人文性與思想性、歷史性與現實性的完美結合。它既可以讓大學生穿越時空的隧道感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及薪火相傳的詩書禮儀,深刻領會古代先賢流傳至今的思想精華,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意蘊和獨特魅力,增強他們的文化自覺和自信;也可以讓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熏陶,認識到現實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使他們在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下能夠堅持正確意識形態的引導,在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能夠堅持自己的價值持守。在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使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將其中的一些優秀思想內化于心并指導他們的行動。因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綜上所述,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當中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守一定的原則,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遵循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規律等,而在路徑方面則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進行教學方法和教材的創新等,這樣才能在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過程中保證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