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萍
(焦作大學,河南 焦作 454002)
焦作市傳統村落有9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37個入選河南省傳統村落名錄。傳統村落整體分布較為均勻,局部地區分布集中,以修武縣的傳統村落數量最多,最為集中。其類型主要有山區型和平原型兩類,山區型呈帶狀分布,以長嶺村、平頂爻村、東交口村等為例,平原型呈團狀分布,以北朱村、陳家溝村為例。市區內的傳統村落較少,僅中站區1個。
我國傳統村落保護面臨的普遍問題是缺乏政策性支持。自2012年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實施以來,我省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而焦作市關于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政策法規相對較少,多數文件都是不是專門針對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頒布的,只是在文件里有部分涉及。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專門性政策、法規有待完善。
目前我市傳統村落保護所需資金主要依靠政府財政撥款。通過對傳統村落的實地考察,發現面對數量龐大的待修建筑和需要改善的人居環境,政府的財政撥款僅僅是杯水車薪。由于傳統村落保護資金來源單一、資金數量有限,難以有效的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培養專業人才是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焦作市目前還十分缺乏掌握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專業人才,這將成為傳統村落保護的直接制約因素。
現今焦作市對于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仍處于探索階段,還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的保護利用規劃。制定出定位準確、合理的規劃方案,將直接影響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進程與成敗。
通過實地調研和訪談,發現很多傳統村落已成為 “空心村”,在傳統村落中生活的幾乎都是年過半百的老人,情況比較嚴重的長嶺村,在戶60多人,實際只有10多人居住,成為名副其實的“空心村”。
此次調研過程中,發現村民參與傳統村落保護的積極性很低。由于對現代化生活的需要,有許多村民將自己居住的古民居換上防盜門、塑鋼窗,甚至蓋上了現代化的小樓。村民們對傳統村落保護意識的缺乏,勢必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相對于城市而言是滯后的。通過調研,發現我市傳統村落中建筑和道路的修繕、維護缺乏規范,垃圾處理科學程度不高,公共設施陳舊等問題,如何在傳統村落中引進現代環境保護系統、如何改善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都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需要加強宣傳,擴大影響力。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缺乏宣傳和營銷,通過網絡和專著介紹傳統村落的內容也不多。浙江省、云南省等省市的先進宣傳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傳統村落的保護已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但是針對于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專門行法律法規尚處于空白,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土地管理法》與傳統村落保護不相適應,不能為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供堅強的法律支撐。因此,我市必須盡早落實專門性法律法規的頒布和相關政策支持,有利于指導保護利用工作的開展。
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然而面對我市現有政府撥款資金與數量龐大的待修建筑和需要改善的人居環境這一主要矛盾,需要我們積極探索,尋找更多渠道,引進社會資金等多種形式資金,為我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
傳統村落的保護利用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尤其要注重傳統村落當地專業人才的培養。應設置專業完備的培訓制度和機構,用來培養專業技術人才,可以和焦作本地高校合作,在高校和政府基層部門培養一批有專業素養和實際能力的專業人才為傳統村落保護服務。此外,還應加強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新媒體技術人才的培養,利用“互聯網+”建立網絡平臺,擴大傳統村落保護的影響力,更有效的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利用。
傳統村落規劃制定要確保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并選擇最合理的保護方法,既要符合國家的相關政策,也要充分考慮我市傳統村落的實際情況。對村落里物質的、非物質的保護對象做好普查和立檔工作,保護傳統村落的原真性,對于損毀的建筑盡量在“修舊如舊”的原則上進行修復,對于損毀嚴重無法修復的建筑,應聽取建筑學、民俗學、藝術學等方面專家的建議,采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在原址上按照原樣進行重建。尤其是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通過錄像、錄音等數字化方式對其進行詳細的記錄。為確保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需重視青少年和兒童在文化傳承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規劃落實過程中,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確保規劃有效的實施。
加強宣傳工作,提高村民的傳統村落保護意識,讓他們對本土歷史和文化的產生認同感,使他們積極地、自覺地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中來,增加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的活力和動力。
政府要加大對傳統村落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完善傳統村落中的道路交通、污水排水、垃圾處理、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改善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可以促使一部分村民的回流,起到緩解村落“空心化”的作用。
傳統村落的保護和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因此需要多方參與,應以政府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專家學者、社會力量、媒體等多方合作的模式進行保護利用,為傳統村落保護提供更好的環境和條件。
我市的傳統村落主要有山區型和平原型兩種類型。尤其是山區型的傳統村落生態環境優美,根據其帶狀分布的特征,可以采用“以點帶面,漸進式開發”的方式,合理利用云臺山、青龍峽等景區優勢,在突出傳統村落地域化的同時,善于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挖掘村落個性化內涵,開發差異化產品,避免低層次的雷同。活化傳統村落,要使傳統村落有生氣,有正常的生活氛圍,特別是一些有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項目,可以增加游客的參與性。
在當前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傳統村落面臨著消亡的危險,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研究刻不容緩。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這項持久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需要政策、法律的引導和支持,需要政府、民眾、社會力量的多方參與。雖然焦作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還面臨諸多困難,但在政府、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當地村民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焦作市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必將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