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明峰
(四川省涼山州越西縣郵電貝爾小學,四川 越西 616650 )
中小學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基石。小學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發展的重要的階段,小學教育的發展關系國家人才發展的后續培養,也關系到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教師是學生受到學校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生從教師的身上學到的不僅僅只是知識,還有做人的原則與道德,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紀守法,正確的履行法律規定的教師的職責,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同時也是教師師德的體現。
法制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健全的法制對國家的經濟強大有著巨大的反哺作用。作為法制框架下的教育法制同樣與教育質量、經濟發展、民族文明密切相關。教育法規是以憲法為基礎的一個基本的法律部門,是調整教育領域社會關系的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總和。它的廣義內涵包括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規、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行政規章等內容。教育法規制定之后,只有付諸實施,才能發揮它的作用。隨著教育法體系的初步構建,依法治教也逐漸深入人心,但是在教育活動中,還是會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存在。
案例一:某縣一小學,位于某鄉政府所在地,該鄉居民分散,交通不便,該校學生主要來源于該鄉的各個村寨,離校最遠的有二十多公里。為了保證每周一能按時上課,學校規定,學生一律星期天返校。該校六年級學生張某、陳某有一周星期一上午9點多,才趕到學校,而此時已上第二節課了。他倆見正在上課,就馬上躲到寢室里,正好被班主任謝老師發現,于是謝老師對張某、陳某兩學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罰他倆提水沖洗廁所,規定廁所沖洗干凈之后才能進教室上課。當他倆把廁所沖洗干凈后,已是中午12點了。
分析:班主任謝老師罰遲到的學生沖洗廁所是一種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違反了《教師法》第八條、《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五條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罰遲到的學生在上課期間沖洗廁所,是屬于侵犯學生受教育權的行為。謝老師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根據《教師法》第三十七條、《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八條之規定,可由學校給予謝某—定的處分。
在本案例中,班主任謝老師在未了解張某、陳某的實際情況下,不分青紅皂白,對張某、陳某肆意呵斥,最后甚至對他們進行了體罰。這樣的行為不僅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可能還會讓張某與陳某產生逆反心理,不能讓他們更好的遵守學校的規定,對他們的學習發展并沒有正面的促進作用。
學校教育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只有德藝雙馨的老師才是真正的“師者”,才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的指路明燈。班主任謝老師,不僅僅不能做到為人師者的普遍要求,反而還破壞了學生心目中教師的形象,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有極為不良的影響。
案例二:小學生馬某,學習成績不好,守紀情況也差。一天,在教學樓內玩球,故意將一個價值三百元的吊燈打壞,學校在查明事實經過后,依據學校有關“損壞公物要賠償和罰款”的規章制度,對馬超做出三點處理決定:一是給予警告處分;二是照價賠償吊燈;三是罰款三百元。對此學校,教師,學生及家長均沒有感到什么不妥當。該校在全校師生大會上以此事為案例,大談依法治校,從嚴治校的重要性。
分析:學校對馬超的處理意見并不都是合法的,一、二條處理意見是合法的,但對學生課以罰款則是一種典型的違法行為。因為行政制裁分行政處分和處罰兩個方面,而實施行政處分和處罰的單位是有明確要求的,國家特定行政機關享有行政處罰權如工商,稅務,治安等機關,而學校只有行政處分的權力,可以對學生處分(紀律處分),但沒有對學生進行行政處罰的權力。
行政處分是一種內部行政法律行為,是隸屬關系之間的雙方,上對下實行如醫院對醫生,學校對學生教師,機關對工作人員,處分類別有警告,嚴重警告,記過,開除,免職;行政處罰是一種外部行政法律行為,具有公共行政意義,由特定行政機關實行如治安機關進行的拘留,勞動教養,罰款,沒收財產等。
罰款是行政處罰,只有特定國家的行政機關才有行政處罰權,學校不是行政機關,而且學校對學生是隸屬內部行政行為,學校對學生予以罰款沒有任何法律依據。1996年《行政處罰法》明確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
本案例中,學生馬某學習成績不好,守紀情況也差,所以學校在處分他的時候,有一定的首因效應,對他的處罰并沒有從他的實際情況出發,學校也沒有正確的行使教育管理的職責,最后,在社會上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教育影響者,對中學生的成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小學生教育不是學校單一的教育,而是一個系統化、結構化、制度化的教育體系,但是學生受到的教育更多是學校方面的。作為教育的重要實施者,教師要尊重自己的學生,要珍視自己的教師身份,要教有所類,教有所法,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為學生的發展構建積極的長效性影響機制。
教育法規的實施,是法規作用于教育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其他社會意識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一般社會行為規范的作用,其特點在于國家通過確定教育活動行為規范來使教育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得以實現。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履行中國《教師法》第 8 條第五項義務,堅決制止教學的違法行為,批評和抵制這些現象,認真的履行自己的教師職責,為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