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偉
(開封市金耀小學,河南 開封 475000)
多媒體具有集文、圖像、聲音、動畫等多種信息載體于一體的特點,能利用聲、色、光對學生形成刺激,引起學生的注意,為學生的觀察、思考、自主探究作出提示。其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成功的可能。多媒體技術漂亮的界面,聽覺效果方面的獨特優勢,現實的虛擬,事物的遠近、節奏快慢的變幻,能形象、直觀地展示事物的本質屬性,便于學生認識客觀事物,提高學習效率。實施多媒體教學,還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為電腦可以通過多種信息傳輸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左右腦半球都活動起來;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師還可以省去大量講解、板書的時間,從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關注學生個體學習及觀察學生的學習反饋上。
傳統的數學教學只強調概念、法則、公式、規律的“理論”推導過程,認為這些經過概括出來的知識可以獨立與現實情境中。而事實上,教師在教學這些知識時,總覺得這部分知識教師難教,學生難學。在對這部分知識進行實施應用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動束手無策。如果實施模擬現實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一方面可以使學習內容情境化,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數學教學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教師和學生都普遍感到困難。這時,可首先用多媒體演示教材中的情境,并配以語言說明:隨著我們國家的富強,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也越來越方便。請看,小轎車、大客車、面包車、大貨車川流不息,你能不能數出在一定時間內各開過多少輛呢?接著,教師再次播放課件,讓學生開始記錄,這時,有學生會叫:放慢些,放慢些…….教師于是放慢速度,結果學生發現自己還是記不下來。然后,教師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準確無誤的記下各種車輛的數量。通過交流。學生提出:四人一組,每人記錄一種車輛,出現一種車輛就統計一個。于是,教師再次重播車輛過往的情境,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方法進行統計,然后匯報、交流統計的情況。通過交流,最后學生達成統一意見:先制成表,然后用畫“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又快又好。教師又一次重播課件,讓學生組成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出了各種車輛的數量。
在這個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模擬現實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自體驗動態數據的收集過程。同時,在此過程中,通過獨立統計 —討論、合作—形成共識,讓學生自助參與、合作學習,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真可謂一舉兩得。
幾何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有些復雜的圖形,用傳統的手工簡拼、翻轉,很難讓學生其中的奧秘,使用投影也不利于學生了解透徹,且諸多不便,而使用多媒體進行割補、平移、翻轉、變形等各種方法能將復雜的組合圖形分析得清晰透徹。
例如:在講直線、射線的特征(直線可以向兩端無限延長,射線可以向一端無限延長)時,圖形的平移、旋轉,僅憑粉筆、黑板,學生是無法想象這一特征的,如果使用多媒體演示,學生將對這一特征一目了然,且易牢記。
再如:在教學周長和面積的區別時,通過用多媒體演示一個圖形的周長、面積,會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周長是圍成平面圖形的所有線段長度的總和,而面積指的是平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從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周長和面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在數學課本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應用題,部分學生很難理解題意。如果只是書上的一些簡單圖片,或者只是繁雜,冗長的文字敘述,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如果把這些內容制成多媒體課件,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例如:在低年級教學圖畫應用題時,把圖片制成簡單的動畫,如跑來幾只小鳥等。學生就會像看動畫片一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很容易就理解了題意,比起教師蒼白無力的講解,那簡直就是事半功倍。
又如:在五年級教學兩人(車、船等)的行程問題時,學生經常被題中的“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相遇”、“相距”等詞語的敘述攪得頭昏腦脹,這時,如果實施多媒體教學,把每一種情況演示給學生看,學生便會很容易理解這些詞的意思,并且非常清楚各種情況下的數量關系,學習效果就更不用說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在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教育進程中的熱點問題之一,前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并把技術與教育融合在其它學科的學習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效地實施多媒體教學,不僅讓學生感到其樂無窮,更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使課堂生氣勃勃。還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認識實現的本質。同時,也激勵教師不斷學習、創新,積極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和時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