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芬
(新鄉學院附屬中學,河南 新鄉 453000)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同時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由此可見,充分使用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服務,獲得語文學科知識,提升語文能力,培養語文素養,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探究的課題。因此,近年來我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興趣是求知的原動力,學生接受知識的效率和能力完全取決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大小。情感具有情境性,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在教學中如果把知識放在一個生動、活潑的情境中去學習,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處理教材內容時,應充分考慮大多數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需求,把情感帶入教和學的活動之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需要,巧用多媒體創設相應的環境氣氛和教學情境,采用不同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興趣,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起始階段,就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急切的探究心理;使學生感受情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作用,使學生進入角色,進而產生情感體驗。
如在學習《古對今》這一課時,我利用同學們對動畫片的熟知度,利用小豬佩奇創設這樣的情境:我們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佩奇聽說之后很想來中國古典文學博物館中參觀參觀,可是他第一次來中國,我們大家來給佩奇當個小導游吧。佩奇的形象一出現在大屏幕上,學生立即睜大了眼睛,眼神中透出渴望。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我繼續利用這一情境進行生字學習,同學們通過教佩奇識字寫字牢牢掌握了本課生字詞語,完成了本課學習目標。
都說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如果教學過程刻板,教學手段單一,學生會因為失望而使已經形成的學習興趣弱化,以至于逐漸消失,就好像一撮已被點燃的火苗,因缺乏氧氣,隨即熄滅掉一樣。而信息技術多媒體教學,集圖像、聲音、動畫、視頻、文本于一體,以生動活潑的形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多種感官,使語文教學動靜結合、聲情并茂,活化了教材文本,活化了語文教學過程,活躍了課堂氣氛,持續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因此,教師在把學生引入情境后,根據課文情節的不同,內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續,成為一個連續不斷的情景,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信息技術駕馭情境,驅使學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同悲喜,共歡樂,使學生情感始終處于熱烈的狀態下。
在語文課堂中巧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還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使教師所講授的內容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理解、記憶,從而取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詞語的理解,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出示一張圖片或者一段視頻,無需老師喋喋不休的旁征博引,學生就了然于心。如古詩《小池》教學中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時,多媒體出示一張剛長出來得荷葉圖片,學生立刻就明白這句詩句的意思了。通過信息技術制作的多媒體動畫形象、生動地演示出了蜻蜓落在小荷上的動態畫面,學生在輕松而又愉快的環境中掌握著這一教學難點。
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能力的主體,老師要科學地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多形式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內外結合培養學生讀的能力,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寫的能力。要達到以上能力培養,光靠老師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很難達到。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老師要借助信息化技術采用多媒體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有意識的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以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將生活與語文聯系起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比如一年級口語交際《打電話》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聽我利用信息化技術錄制的兩組學生打電話的視頻,觀看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打電話的步驟和要求,從而使學生明白打電話語言要簡潔明了、要用禮貌用語、要說清楚事情等。一段短短的打電話小視頻,讓學生有話說,有理辯,把課堂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也避免了因老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的說教而給學生帶來的聽講疲勞,多媒體的運用真的是一舉多得。
隨著社會生活的信息化的普及,單純依靠教材傳授知識,是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的。讓信息技術充當學生的眼睛,為學生提供豐富閱讀材料和圖文聲像并茂的寫作素材,這些豐富閱讀材料讓學生的輸入成了有源之水,圖文并茂的寫作素材,解決了學生“無米下炊”的難題。
總而言之,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隨著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語文課堂教學融合層次的不斷提升,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進行教學也必將成為各個學科教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小學語文教育也必將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學生的能力也會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