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英
(河北保定師范附屬學校,河北 保定 071000)
數學的教學目的不僅僅局限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培養學生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課堂的提問有助于促進學生獨立思考,鍛煉思維能力,形成學生自己的思維方式。除此之外,有效提問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環節還存在很多問題,如占比太少、問題設置不合理,無法起到引導學生的積極作用。數學教師應合理設置提問問題,充分利用課堂提問的優點長處,提升數學教學質量。
對于小學生來講,他們的理解能力還在進一步成熟發展,在深奧抽象問題的理解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若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過于抽象、深奧,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積極思考的熱情,完全起不到引導學生思考的作用。此時,教師可以將設置的問題與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出發,通過思考生活中的表象,挖掘出表象背后蘊藏的數學知識[1]。
例如,在學習平均數這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數”這個概念,教師可以拿幾個蘋果到課堂上,再從班級中挑選幾個學生到講臺上,向學生提問:現在,怎樣分蘋果可以讓每個同學手里的蘋果一樣多呢?每人應該分幾個蘋果呢?提問之后,讓學生就提問的問題思考,思考過后可以鼓勵學生發言,在學生發言之后,實際按照學生發言的內容將蘋果分到學生手中,讓學生觀察分配的方法對不對。如果結果不對,教師應就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如何實現平均分配,直到學生找到分配的方法,此時,教師再引出“平均數”的概念,學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就不會存在問題,導入新課就會較為容易。當新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更為貼近,學生對于新課的畏難心理就會被大幅降低,從而更為容易地接受新知識。從實際生活場景出發設置問題,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具有很多優點,但是教師要認識到,只有在合適的教學點提問,才可以達到提問的最優效果。提問的教學點可以為:在學生感到迷茫時提問;在學生正確解答出問題時提問;在學生做錯題目時提問[2]。
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一些知識薄弱點,阻礙到學習進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思考思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在學生正確解答出問題之后,教師在表揚學生后,還可以向學生提問:你的解題思路是怎樣的?這樣類似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整理當時的解題思路,通過自己的整理表達出來,既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讓班級中的學生都有所收獲。通過提問,學生的學習過程就不是在答對題目之后就終止了,而是在問題的引導下深入思考自己的解題思路,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非常有利。此外,在學生做錯題目時,教師不要急著批評學生,也要通過提問問題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個地方,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學生:這道題目你做錯了,你怎樣想的?可以把你的思路講一下嗎?鼓勵學生闡述當時的解題思路。在學生闡述解題思路的同時,教師可以讓全班同學都參與進來,讓學生思考解題思路的錯誤點,指出思路錯在了哪里。全班同學都參與進這樣的學習過程,可以讓學生反思,自己在解題中會不會出現同樣的錯誤,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總之,課堂提問不是越多越好,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提問點,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及時給與引導和幫助,才可以起到課堂提問的真正作用。
提問的問題只有得到學生的積極反饋才可以達到好的提問效果,教師要注意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回答問題的參與度,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小學生思維較活躍,對于感興趣的問題想法較多,教師應該注意提問問題的方式,切忌將冷冰冰的問題拋給學生,只管提問問題,而不管學生對于問題思考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問題毫無興趣,教師可以在提問問題時以教學場景為輔助,增加問題的趣味性,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3]。
例如,在學習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將正方體類比成一個小朋友,并且給正方體取一個名字:小正。在引入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故事的方式,在故事中加入合適的問題。很久以前,有一個方方正正的小朋友,名叫小正,小正的身高是5cm,寬度和厚度都是5cm,小正的媽媽要給小正做一身衣服,要求衣服可以把小正完全包裹起來,那么,小正媽媽需要買多大的布料呢?有幾種測量方法呢?教師可以通過將正方體的表面積融入到小故事中,利用故事創建教學場景,提高問題對于學生的吸引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思考中,確保學生思考問題的參與度。這種有趣味的問題,會比直接提問問題:已知正方體的邊長是5cm,那么該正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效果要好的多。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激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適合小學階段孩子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總之,數學課堂中的提問對于學生提高數學成績有積極作用;此外,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教師應該在數學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設置合理的問題,避免問題形式抽象深奧,打擊學生參與興趣。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場景向學生提問,切實起到問題的引導作用。問題數量不是多多益善,要在合適的教學點進行提問,才可以起到課堂提問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