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婷婷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天津 300387)
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國內社會流動規模劇增,出現了“家庭式流動”現象。進城務工者多為中青年人,其學齡子女也跟隨父母進城求學,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隨之產生,且已成為社會熱點,而學校教育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實際受教育過程中,流動兒童群體面臨著許多問題,隨著流動兒童群體日益龐大,探究如何為他們提供公平、優質的學校教育,提高他們的校園適應性十分必要。
根據原國家教委和公安部 1998年發布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所謂流動兒童少年,是指6~14歲(或7~15歲) 隨父母或隨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的少年兒童,或稱作“流動人口子女”[1]。在我國,流動兒童的主體是跟隨父母移居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稱為“隨遷子女”。城市化觀察網(ID:cityobserve)根據教育部于2018年8月發布的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發現2017年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數量為1897.45萬人,近5年增加了283.86萬人,增幅為17.6%;其中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為1406.63萬人,近5年增加了129.47萬人,增幅為10.14%。最近5年,我國隨遷子女增速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增速要快,說明城市之間的人口遷徙在提速。而流動兒童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期,其生理和心理未達到成熟狀態,心靈較敏感和脆弱,跟隨父母進入新的城市,面對家庭遷徙、新的教育和生活環境時會產生一系列適應性問題。有研究顯示,從學前教育階段至高中教育階段的流動兒童在心理問題得分方面都顯著的高于城市本地兒童,而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這必須引起政府、學校、家長多主體的高度重視。
現階段的研究表明,流動兒童在流入地接受學校教育時主要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適應不良是指因環境的變遷與個體人格障礙而引起的個人與環境之間不能保持協調一致的適應性障礙[2]。流動兒童從農村來到城市,從原來的受教育環境來到新的學校,面對完全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世界,一般會經歷從新奇到迷茫再到適應的心理變化過程。城市學校的班級規模較大、教學方式靈活、師生互動以及交流合作頻繁,對流動兒童的表達能力和參與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適應中難免會產生彷徨、迷茫、無助甚至緊張和畏懼心理。
自卑是個體對自己的消極評價,往往在與他人的比較中產生,認為自己差勁、不如別人,喪失進取的信心。流動兒童從經濟條件差的地區來到城市,面對經濟、語言、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在與城市同伴的比較中會產生失望、無助等消極情緒,從而無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與新的同伴交際圈,產生自卑、孤獨以及抑郁等心理問題。
敵對是由于感覺受到他人和社會的歧視而產生的怨恨、憤怒等消極的情緒反應[3]。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保障流動兒童群體受教育權益,但在新的學校中,流動兒童會因方言、穿著、日常行為等受到嘲笑和羞辱等,這些歧視或不公正待遇為流動兒童來帶巨大的心理傷害,產生人際關系敏感、拒絕交往和戒備心理,也滋生了他們反社會行為的發生,如違紀、遲到早退、打架等等。
在適應性問題中,校園適應性是一個重要方面。全新的學校環境、校風學風、校園文化、師生同伴關系等都對流動兒童提出了新要求,只有不斷提高校園適應性才能很好地融入新環境、新集體,從而順利接受學校教育,預防和矯正流動兒童的心理問題,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國內研究對校園適應性的界定大概有兩種:劉歡等人認為學校適應性是指個體能夠具有基本達到學校教育目的、順利完成學業、學會和人進行溝通交流,獲得發展健康人格的能力[4];孔冬梅等研究者認為,學校適應是指學生通過積極的身心調整在與學校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當中,順利地完成學業,實現學校教育目的的過程[5],本文采取第一種觀點。
流動兒童多為跨省流動,從經濟條件差的省份、農村地區來到經濟發達、就業機會多的中東部地區或大城市,流動兒童群體出現了文化斷層現象,適應新的城市、地區文化成為流動兒童適應性的一個重要方面。此外,進入新的學校環境接受教育,如何適應校園文化以及班級亞文化也為流動兒童提出了挑戰。在對于流動兒童的校園適應性研究中,已有研究者從多個主體,從家庭、學校、社會、國家多個層面展開研究,但較少關注到校園環境這一視角。
天津市作為東部發達城市,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口以及流動兒童。華苑小學處于市郊交界處,學校中流動兒童群體占有很高比例。本研究從校園環境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華苑小學四至六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其對流動兒童的學校適應性的影響。
本研究采用茅佳歡編制的《隨遷子女學校適應問卷》[6],對問卷進行適當刪減,最終包括三個部分:學校適應問卷、學生個性特征問卷以及學生學校環境問卷。學校適應性的問卷包括學業成績、同伴關系、師生關系、能力培養、學校情感六個維度,經檢測,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在實地調查、有效回收問卷后,采用SPSS 24.0進行分析,有以下發現。
學校環境可以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在學校環境問卷中物質環境有學校的圖書館建設、體育設施、實驗設備等,精神環境主要是學風校風、紀律規范、課堂氛圍等。學校各項設施、學風校風等方面建設良好,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流動兒童進入新校園時可以感受到更多關懷和幫助,會更積極地適應這一環境。
精神環境作為學校隱形文化的一種,對師生有著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和諧的學校精神環境,文化氛圍濃厚、學風校風優良、紀律規范科學、課堂氛圍活潑民主等對學生的影響更深遠,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加強與同伴團體、教師的溝通交流,從而獲益更多,其校園的適應性也會提高。
學生個性特征對其校園適應具有極大的調節作用,該部分問卷可劃分為自信心、責任感、求知欲和上進心四個維度。結果顯示,各部分得分以及總分越高的學生,其學業成績越靠前,有親密的同伴關系,在學習中與老師互動多,也會挑戰有難度的問題,對學校評價積極,有深厚的情感,校園適應性的狀況較樂觀。
此外,個性特征屬于內因,受學生家庭教養方式、成長環境、自我期望等眾多因素影響,較為穩固,而且學生對校園的適應也是個體的主動行為,需要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積極地適應校園環境,因此個性特征對于適應校園環境影響顯著。
構建和諧校園環境,可助力實現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的轉變,幫助流動兒童更好地適應校園,需要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本人多主體的共同努力。
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如圖書館、實驗設備、活動場所等,為學生提供優質物質環境。學校更要重視構建和諧的精神文化環境,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引導構建民主型、參與型的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設置嚴格合理的學生行為規范準則,引導學生積極正向行為,規避不良行為傾向等,提高流動兒童的校園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其適應性。
教師要關心學生的心理狀態,與學生多溝通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轉變評價方式,除學業成績之外,善于發現學生的優秀品質;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培養其進取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其積極向上的個性特征。
家長要積極關注學生在校表現,包括學業成績,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在校內參與活動、態度等情況,及時了解孩子的校園適應性與融入性情況;采取民主的家庭教養方式,讓孩子敢于、勇于、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與學校、教師保持溝通與聯系,及時獲取反饋,與學校教育一起助力孩子更好地提高適應性與參與感。
學生個人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集體活動、課外活動,善于利用校內設施和資源;樹立積極健康的心態,完善自身的個性特征,提高自信心、責任感和上進心;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參與集體活動,獲得心理支持;積極與老師溝通,獲得幫助與有效反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設置合理的奮斗目標,提升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校園適應性以獲得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