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云
(桂林市第五中學,廣西 桂林 541000)
教學目標是影響教學效果最直接的因素。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仔細研讀歷史新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深入領會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基于核心素養教學要求,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有效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價值觀”,在設計《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時,教師不能像以往一樣簡單、籠統地概括為“以二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而是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中融入核心素養理念:1.通過比較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策略,分析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體制的改革,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2.深入理解福利制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樣一種教學目標的制定,能夠更好地將新課改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理想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學生的歷史價值觀。
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教師應將合作探究作為教學的著力點,通過營造探究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開展學習,使他們通過分工合作、交流共享,達到深刻理解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強化他們的合作精神,使其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開展“經濟全球化的利與弊”為主題的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學習小組合作討論環節,具體步驟為:讓學生圍繞核心問題進行探究,依據探究問題進行分工,制定明確的分組計劃;各小組相互合作完成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在討論中得出最終結論,并撰寫研究報告;各小組展示探究結果,解答教師和學生的提出的疑問;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修改并完善研究報告,科學評價學生。這樣一種合作探究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專題式探究,一方面能夠鍛煉學生收集史料實證的能力,使其學會辯證地看地歷史問題,培養他們的時空觀念,另一方面學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有助于強化他們的合作意識,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高中歷史教師通過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能夠提高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改善他們的學習方式,使其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有效提高他們的歷史綜合學習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真正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其設置多種形式的課堂問題,制造懸念,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例如,在講《袁世凱的獨裁統治》這節課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這樣一個問題“袁世凱能夠如愿以償地當上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但是幾年之后,為什么想做皇帝的美夢卻無法實現?為什么路易·波拿巴就可以當上法蘭西第二帝國的皇帝呢?”在懸念的激發下,學生很快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始自覺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課本所學知識進行思考。教師通過在課堂上設置有效問題,能夠充分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好奇心的驅使主動參與課堂探究活動中,增強他們的歷史新知,促進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情感體驗也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內化成學生的思想品格,外化為崇高的行為。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增加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將價值觀的培育滲透在教學中,陶冶學生的情操,拓寬他們的歷史視野。
例如,在講《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利用繪聲繪色的講述方式,結合形象、生動的圖片,為學生創設聲情并茂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理解與記憶。此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演繹夏、商、西周的政治形態,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之間進行對話,在心靈碰撞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高中歷史建立并完善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能夠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提供穩固的支撐點。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在評價學生時,不能僅僅依據他們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習技能的掌握程度,而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對其評價。除此之外,不拘泥于教師評價學生,也可以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學生自評等,只有這樣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機制,才能更好地培養核心素養。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中歷史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將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和綜合能力作為重要教學目標,踏踏實實做基層教學實踐的探索者,推動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