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彬
(遼寧科技學院,遼寧 本溪 117004)
引言: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大學精神的科學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提升教育效果,使學生更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實踐、思想學習,進而有效提升學生整體素質,為現代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了進一步明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為科學的完善大學精神教育,特此展開本次研究。
大多數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過程中,都希望能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相關人才,在具體開展教育工作時,必須確保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提升學生自我心理方面和思想政治,同時還可以進一步確保將其應用于社會實踐活動中。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開展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心理發展和思想建設使其親逐漸被社會大眾所接受[1]。在大學生教育工作過程中,大學精神是學生政治思想的主要體現。具體包括大學生道德思想觀念,價值觀念,處理事情能力等多個方面,對大學生日后發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導性價值。
大學對人才的教育與管理至關重要,由此引發出的大學精神也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與核心,是大學能夠在扎根于社會,服務于學子的核心力量,同時,它也是大學在數年的經營中,不斷探求不斷摸索出的一種適應自身現狀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文明成果,它是大學不斷探求科學精神、助力時代前行、助力人才成長的有力臂膀,更是人類攻堅克難,不斷開拓創新,奮力前行的堅實堡壘。
大學精神是現代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和彰顯,在我國高校建設過程中,大多數校訓都來自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程度的中國特色。在高等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時,基于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培養學生大學精神,能夠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更為有效的發揮。首先需要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科學凝練傳承和弘揚,在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發揮大學精神的應用價值,實現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對于大學精神而言,價值觀具有一定程度的核心價值,與傳統民族精神進行科學有效的交融互動,進一步形成大學文化,得到廣大師生的認可。其次,需要科學倡導時代精神,大學精神病需確保高度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有效結合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需用時代精神不斷豐富大學精神,進而確保人才培養經營部滿足新時代發展需求。
在高校教育工作過程中,合理豐富精神載體是進一步建設大學精神的主要途徑,在開展具體工作時,傳承性品牌開發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使其具有較高的傳承性,同時,合理融入大學精神進行網絡媒介平臺的科學構建,對大學精神載體進行合理豐富。在具體進行品牌活動開發時,高校首先需要利用文化活動承載大學精神。品牌活動的有效開展能夠確保高校具有更為豐富的文化生活,進一步承載大學精神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近幾年教育工作發展過程中,各大高校都開始進行特色品牌文化的大力培育,充分結合其他形式教育和德育,能夠在一定程度內突出文化活動所具有的思想內涵,確保在各項文化活動中合理融入教育意圖,使大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接受思政教育,實現教育效果的有效增強。與此同時,還需要科學構建現代網絡平臺,應用網絡媒介將大學精神傳遞給廣大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科學應用網絡平臺更為高效的體會大學精神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的主體,因此,教師教育能力對學生思想政治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定期組織開展教育研討會,引導相關教師反思課堂教學,并用對其進行有效總結,進而教師能夠全面掌握本校發展歷史,確保教師能夠明確大學精神具體內容,以此為基礎,能夠是教育活動更高的滿足院校發展需求,使學生能夠更為深入的理解大學精神,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激勵機制也具有很大程度的應用價值。激勵機制具體是指通過利用多種方式使學生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進而確保進一步提升學生創作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在具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教育目的不僅是為了實現學生思想政治覺悟能力的有效提升,使學生在不斷學習過程中產生不懈奮斗的人生理念[2]。作為人才培養思想引領的教育圣地,大學精神更應將“育人”作為肩上之責,對其不斷加以強化,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培養學子愛國愛黨的家國情懷,提升學子的專業技術水平,動手實踐能力,個人綜合能力等,幫助即將步入社會的廣大青年以最飽滿的姿態投身于偉大祖國的復興建設中去。
對于每個學生而言,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都希望有人看到,并對其進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高校可以以政治思想相關知識為主,科學設置競賽活動,給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學生一定的獎勵,該種活動形式能夠對學習較差的學生進行有效激勵,使其能夠更為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進一步提升教育效果。
總而言之,高等院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深化大學精神內涵,豐富大學精神載體,強化教育激勵功能能夠確保在具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科學應用大學精神,能夠確保有效提升教育效果,從而推動我國高等教育更高程度的發展,使大學生群體能夠進一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進而滿足崗位需求。有效推進現代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使其更好地滿足國家現代人才建設需求,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未來國家經濟水平的有效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