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雪
(大連工業大學,遼寧 大連 116034)
社會需要理論更加強調社會關系中的“需要”,就是將現實中的人與實際的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從社會關系角度解決“需要問題”。人的自然屬性是指生存的需要,而社會屬性是對社會交往的需要。將社會需要理論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源于大學生自身能力和素質提高的考慮。需要是人的內在規定性,是人類生存狀態的最直接表現形式。人類在不斷滿足需要的過程中提高和完善自我,是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根本標志。人類在逐漸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有更加明確的需要,特別是隨著人類社會化的程度逐漸加深,社會矛盾和思想碰撞也隨之增多,如何緩解和消除這一系列問題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可能性。需要目標的實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體現。因人具有主觀能動性,當需要目標更強烈時內在的驅動力也逐漸增強,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滿足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思想和到的需求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思想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切社會實踐活動都是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根本目的。因需要產生動機,繼而產生實踐行動。如果沒有人的需要,人的實踐活動也就不復存在。從本質上來看,滿足需要的過程也就是人們身處各種社會關系中,處理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滿足自身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過程。將社會需要理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體現。
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存在七種智能,包括言語、邏輯、視覺、身體、音樂、人際交往之力和自我內省智力。這些智能雖然同時存在,但是在每個個體身上發揮的作用各有不同,教育和訓練可以讓每個人的智能發揮到更高的水平。不同個體智力結構的差異性,決定了應該采用適合不同智力特點和認知方式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多元智能理論強調開發性,認為后天的針對性教育可以提高每種智能,一個人多元智能發展水平的高低關鍵在于開放以及開發的持續性。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生為本”,重視全程全方位育人。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堅持發展的觀點。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自媒體的出現,對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把握時代發展規律,堅持與時俱進,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為切實加強黨對高校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2.形成育人合力,增強育人效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構建是在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主要有教學路徑、組織路徑、活動路徑、管理路徑、服務路徑和文化路徑。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育人路徑,形成育人合力,防止出現管理人員只做管理工作、服務人員只做服務工作、教學人員只管教學等各自為政的現象。基于上述認識,我們提出“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該模式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兩個基本方向,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全員參與。
1.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環節。“立德”就是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道德,“樹人”就是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之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多渠道育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無論是在教學、管理或是服務崗位上,都要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忘育人初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堅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兩個基本方向。全程育人是指育人時間上的全過程。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學生為本,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特點安排相應的教育內容,因材施教,實現全程育人。例如,低年級學生傾向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渠道、學校社團活動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高年級學生則更傾向于通過創新創業教育、就業指導等形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是指在學校、社會、家庭的大環境中,通過不同途徑、采取不同措施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全方位育人,需準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路徑的優缺點。
總結: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核心是深入挖掘各項育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思政教學”,即思想政治理論課,僅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個層次。“教學思政”,即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挖掘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個層次。而“思政育人”,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