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琦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當前中國的重要民生課題。對于醫藥衛生行業來說,技術過硬、素養優良的專業人才是保障高質量醫療服務的重要基礎。十九大報告在提到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時提出“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1]。長期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不高是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的短板,而輸送高質量人才是彌補這一短板的關鍵。高職院校醫衛類專業學生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主要后備力量,其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因此,提升高職醫衛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一定程度上為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作為制造行業的精神追求,近年來工匠精神在各個行業的通用價值日益凸顯。工匠精神中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理念為醫藥衛生行業從業人員職業素養的提升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養分,對提高行業整體服務質量有重要的驅動作用。作為培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后備人才的高職院校醫衛類專業,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成為解決問題的源頭對策。走出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認知困境,明晰其存在的現實問題,才能找到有效的實踐路徑。
認知促進行動。要探尋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路徑,必須首先解決培育主體的認知問題。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主體包括三個層次:宏觀主體是醫藥衛生行業,具體實施主體是高職院校,微觀主體是學生個人。醫藥衛生行業對從業者非技術職業素養養成的不重視、高職院校對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忽視以及學生個人對工匠精神培養的認知不足共同構成了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認知困境。鑒于此,要培育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必須引導不同層次的培育主體走出認知困境,使其充分認識到培育工匠精神的巨大價值,進而調動培育主體的積極性。因此,從理論上揭示工匠精神的運行規律以解決工匠精神價值培育主體的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工匠精神,簡言之即工匠們對設計獨具匠心、對質量精益求精、對技藝不斷改進、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盵2]無論是中國古代工匠對造物技藝盡善盡美的追求,還是近代西方制造業對產品質量和服務的精細化要求,都強調工匠精神是一種認知、一種理念、一種文化。誠然,工匠精神更多是制造業對從業者的要求,但在新時代背景下,伴隨供給側改革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工匠精神應當從造物向育人轉變,只有從業者具備愛崗敬業、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才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就從業個體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一種行為習慣,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因此工匠精神培育要從在校期間抓起。“養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職業精神”被寫入高等職業學校臨床醫學專業、中藥學專業的頂崗實習標準中的實習目標。工匠精神培育有利于醫療衛生行業從業個體自覺認同所從事職業,主動學習鉆研專業技能,在提供醫療服務的過程中尊重、關心病患,在得到所在組織及病患的認可和肯定后,進一步增強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形成增強個人競爭力的良性循環。
對行業主體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氛圍、一種文化,其價值主要通過組織管理來實現,由個人傳導給組織,再由組織影響個人,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在這一過程中,從業者個人發揮工匠精神對病患給予細致周到的服務,不斷改進專業技能,這一行為被所在單位乃至行業作為榜樣廣為宣傳,在全行業形成關愛患者、鉆研技能的良好風氣,進而影響每一個從業個體,促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就高職院校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種教學資源,其作用貫穿于育人的全過程中。工匠精神與教育的共同點是育人。工匠精神中追求精益求精、德藝雙馨的理念精華為當代職業教育提供了文化養分。作為培養治病救人從業者的醫衛類專業,在關注技能傳授的同時更要注重德育工作。工匠精神融入高職醫衛類專業教育教學有助于引導學生自覺培養職業素養,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行業發展需求。
在醫患關系面臨挑戰的大背景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尤其是非技能職業素養成為行業對學校的迫切需求。目前,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面臨著來自行業、學校和學生個體的現實考驗。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自2012年起逐年攀升,從2012年的912620個增長到2017年的933024個。與之相對的是鄉村醫生和衛生員的數量卻與之相對在逐年下降,從2011年的1126443人下降到2017年的968611人[3]。首先,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未來一段時間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數量將繼續增長。然而由于工作環境差、待遇不佳、發展空間受限等原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盎鶎俞t療機構人才流失嚴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改善基層醫務人員短缺的問題,國家推行了高等醫學院校農村定向免費培養,但簽約的定向培養生,卻存在抵制在基層工作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醫聯體的構建,使得醫療機構之間聯系加強,導致高級別醫院“挖墻腳”的現象頻頻產生?!盵4]這一現狀無法在短期內解決。其次,相比其他專業,我國對高職院校醫衛類專業辦學資質的審核更為嚴格,因此未來我國具備醫衛類專業辦學資格的高職院校數量將保持穩定,且其招生規模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谝陨蟽煞矫嬖?,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人才需求的持續擴大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數量的相對穩定所形成的不平衡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存在,供需不平衡導致行業環境缺乏培育工匠精神的壓力。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和制約,高職院校普遍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核心任務,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務實”,在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中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高職院校教育者大多認為工匠精神培育屬于“虛”的范疇,對其重要性重視不足。校企合作、理實結合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主流人才培養模式。相當一部分企業更追求“短、平、快”的經濟效益,要求招聘人員能夠盡快上崗創造效益。高職醫衛類專業的對口就業崗位多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技術崗位或各級醫院的基層崗位。這些崗位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從業者上手快、技術熟練、穩定性強,而對是否具有工匠精神則不甚重視。以某職業技術學院藥學系為例,企業作為聯合培養方,通過開設企業冠名班參與學生的在校培養,但企業對學生的考核更傾向于知識技能的掌握,實際錄取中對職業精神等重視不夠。高職醫衛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技能性傾向不利于醫療衛生行業的良性發展。
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在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學生個體的素質。由于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社會普遍存在本科比??坪玫挠^點,大部分家長甚至讓成績差強人意的孩子去讀三本也不愿選擇高職院校。加之國家的高考錄取主要依據高考成績,而從高到低的成績對應不同檔次的學校已經成為高考制度的一部分,而高職高專錄取分數線是位于最末一檔的。在這種背景下,高職院校的生源只能來自分數較低的學生群體。雖然高考成績低不代表學習能力差,但從大概率角度來看,高職院校的生源并不是最優秀的群體,這就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整體素質低于本科院校。作為工匠精神培育的受眾,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參差不齊和整體素質不高,使他們講大部分精力放在理論學習和技能掌握上,從主觀角度上不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接受。
培育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有助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立足現實問題,面向未來發展,從認知和實踐的雙重角度探索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實路徑。
國家有關部門和醫療衛生行業應加大宣傳力度,使所有培育主體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以及其產生效益的機理,調動整個行業和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積極性。培育主體在理論上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培育的運行機制,有助于夯實其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知,從而強化工匠精神培育的前置條件。只有工匠精神培育主體充分意識到工匠精神培育的巨大潛力和其能夠帶來的長期效益,培育工匠精神才能成為醫療衛生行業的良好風氣,成為醫衛類高職院校的教育自覺,成為醫衛類專業學生個人的行動導向。
當前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障礙和困難主要是基層醫療衛生體制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這一不平衡現狀導致的?!案呗氠t衛類人才需求與供給數量失衡、質量失衡與資源配置的區域失衡是醫衛類職業教育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盵5]因此,加快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1.制定適度傾斜政策,吸引和穩定基層醫療衛生人才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基層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醫衛類專業人才到基層就業。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在落實編制、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方面向基層適當傾斜,解決基層醫療衛生從業人員的后顧之憂,使其能夠安心本職工作,從而達到穩定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目的。
2.加強繼續教育,形成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長效發展機制
結合我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現狀,創新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培養模式,改變長期以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因工作任務繁重無法參加在職培訓進修的狀況。制定適應基層醫療衛生從業人員需求的培養培訓計劃,保證每一位基層醫療衛生從業人員都享有在職培訓、深造的機會,形成有利于基層醫療衛生人員長期職業發展的機制。
3.加大全科醫生投入,實現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的轉型發展
全科醫生是執行全科醫療衛生服務的醫務工作者,又稱家庭醫生,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核心技術人才,其數量和質量直接決定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個人發展還是社會地位,全科醫生始終處于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最底層。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全科醫生隊伍建設”[1]?!爸挥腥漆t生和??漆t生密切配合,才能使醫療資源得到最佳配置。目前,我國醫療服務的T字形結構還未形成,全科醫生不足30萬人,人才缺口較大。同時,全科醫生服務能力不足,難以取得患者的信任。”[6]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對全科醫生的投入。一方面,建立??钯Y金,制定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優秀專業人才加入到全科醫生隊伍;另一方面,在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中體現全科特色,鼓勵在職從業人員轉型為全科醫生,對于在職全科醫生,優化其薪資機構,形成有利其發展的長效機制,從而將人才留在基層。
由于教育定位原因,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在醫衛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重技能、輕德育,這一現象導致高職醫衛類專業缺乏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內生動力。不解決內部動力的缺乏問題,就無法真正將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落到實處。首先,高職院校醫衛類專業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工匠精神培育的具體要求。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不僅要有知識技能的掌握標準,還要體現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讓工匠精神教學成為高職醫衛類專業人才培養的必修課程。其次,通過宣傳教育,醫院帶教等途徑,使高職醫衛類專業任課教師認識到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鼓勵其積極探索知識技能學習與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學結合方式,讓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學生所有課程學習中去。再次,針對高職醫衛類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與工匠精神培育聯系緊密的實踐活動,如社區免費醫療服務、衛生下鄉等活動,輔助教學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圍。
醫衛類專業是兼具科學性和人文性的學科專業,要求學習者具備扎實的文化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雖然高職院校生源多元化,但總體素質仍然偏低。此外,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導致很多優秀學生寧愿選擇分數較低的本科其他專業就讀。學生文化素養水平偏低不利于高職醫衛類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實際效果,因此改革現有招生體制,優化高職醫衛類專業生源,為增強高職醫衛類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個體基礎提供了源頭思路。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劉玉村就強調“想辦法讓醫療衛生行業吸引最優秀的人才”。
國家衛健委、各級政府及教育部門應當鼓勵醫衛類高職院校積極探索符合醫衛類專業育人規律的招生體制,在政策和經費上予以相應的保障。在設計高職醫衛類專業招生制度時應堅持知識技能與道德素養并重的原則,拓寬招生渠道,發掘優秀人才。首先,可到所在地區的高中現場選拔學生,考評合格者可提前錄取;第二,對于已經在其他高校就讀的學生,設置一定的報名條件,通過考評者在就讀醫衛類專業時可申請提前畢業。第三,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臨床經驗豐富但缺乏學歷的從業人員納入到招生范圍中,選拔優秀的從業者進行學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