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銘1 張夢汝2 趙乃奇3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北京 100872)
歧視知覺是一種主觀體驗,是相對客觀歧視的,由于自己所屬的群體成員資格(如性別、種族或者戶口身份等),自覺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這種不公正的對待可以是實際的行為動作,也可以是一些拒絕性的態度或者某些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等。歧視知覺是一種主觀體驗,這一種主觀體驗直接與群體成員資格相關。(劉霞,2011)1
隨著對流動兒童發展權益的日益重視,國內關于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問題越來越受到心理學界的關注,研究數量激增,不斷出現新的進展和動態。目前國內關于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歧視知覺的影響因素;2.歧視知覺與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變量;3.歧視知覺與幸福感的關系;4.對有關理論模型的修正;5.對流動兒童個體歧視知覺問題的干預研究。
總的來說,從對于流動兒童歧視應對的研究來看,筆者的關注點已經逐漸嘗試由現象到機制,由較為概括的社會影響過渡到更為具體的內在心理影響機制,由困境導致不良影響的消極路徑到相對而言更為積極的應對視角。
目前研究視角存在局限性、研究方法單一于橫斷研究,缺乏從歧視應對的視角出發,對流動兒童策略選擇的解釋及相應的理論指導、對策及建議相對較少。更多的是關注流動兒童短時間內的身心健康及城市融入水平,很少有研究討論到流動兒童未來發展及最終的融入目標。
本研究按照前測(數據準備)→實驗(干預對策)→后測(對策評估)的邏輯順序展開研究,以蘇州市流動兒童為調查對象,運用歧視知覺問卷收集數據,分析數據,探究蘇州市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現狀及影響因素;以理情行為療法為理論基礎開展小組工作,幫助其改善這種心理狀態;最后通過問卷的形式對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干預效果進行評估,對比前測數據,探索出一條適用于解決流動兒童歧視知覺問題的思路及對策。
依據前測已有的歧視知覺問卷及個案訪談了解到的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現狀、影響因素等編制新的問卷。問卷收集共300份,問卷內容涉及到流動兒童的個體因素(年級、性別、流動時長)、家庭因素(家庭環境、家長與孩子的溝通關愛、家庭功能是否健全)、學校因素(不同的教學設施、教學方法、教學秩序及學習環境)等方面進行考察,通過數據分析整體了解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現狀、影響因素。筆者選取蘇州市4—6年級的流動兒童進行訪談,了解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的真實情況,分析出影響因素,作為問卷編制的依據。對300分問卷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流動兒童的歧視知覺狀況與兒童的流動時間、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婚姻狀況、父母之間的關系、與同伴的關系、社會支持呈正相關。
通過前測所做的訪談及問卷總結出被試者特點,了解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產生的原因,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婚姻狀況(包括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方式)、與同伴的關系、除家庭之外的社會支持(如鄰里關系、學校老師的支持)。筆者與社工依照這些因素開展小組工作、以理情行為療法為理論指導,對具有歧視知覺的12名流動兒童以小組形式開展了介入工作。小組目標是幫助流動兒童掌握情緒調節的方法,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幫助流動兒童正確認識自己。
小組工作的開展周期為每周兩次、每次約40分鐘、總計八次,總時長為1個月。干預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心理教育,促進成員間互相認識,建立小組規范和認識歧視知覺。第一階段開展的內容是破冰游戲,通過“姓名蘿卜蹲”,讓組員們熟悉彼此;“你畫我猜”游戲歡樂現場小組氛圍;社工向組員介紹小組,并一同建立規則,邀請組員互相監督。第二階段是行為干預,主要是教導成員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提升自我認同感;社工讓組員們介紹自己的家鄉,并說出最喜歡自己家鄉的五個理由。新一輪的自我介紹,并帶有自己的三個優點,將優點寫在紙上,由組員互相打亂順序傳遞,并重新對應到每個組員。社工通過課件幫助組員學習理性情緒。第三階段為結束階段,回顧過去,祝福未來。社工邀請組員們輪流說出與父母、朋友之間幸福感動的故事以及過去來自家庭以外的支持。組員之間彼此說出互相鼓勵的話語。給社工寫下自己未來的夢想,社工進行回信。
筆者對介入過程中的影像資料進行整理,回顧介入過程,評估內容包括:組員的表現評估,社工的表現和技巧評估等。通過這類評估,可以發現小組中組員的變化情況、社工的工作技巧,以及哪些因素導致了組員的積極變化、哪些因素導致了組員的負面變化等。
通過收集組員對小組內容、工作方法、社工表現等方面的評價,對實驗對象進行感覺性評估、行為評估、學習性評估和效果評估,以監測小組工作是否完成了其預定目標。通過與前測相同的歧視知覺問卷,對流動兒童經過小組工作后的歧視知覺心理狀態是否有改善進行評估,對以理情行為療法為理論基礎的小組工作介入兒童個體歧視知覺方案進行評估。在明確了解流動兒童歧視知覺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基礎上,綜合出本小組工作介入方法并進行檢驗,為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歧視知覺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工作模式。
注釋:
1.劉霞.個體和群體歧視知覺對流動兒童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心理科學,2013,36(1):11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