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晨晨
(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在準備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競賽之際筆者萌生了創辦高校公益組織的想法,腦海中對公益組織未來發展的構想也如泉涌般一發不可收拾,“小拇指”公益團隊從此孕育而生。自2017年9月至2018年期間,我們團隊一路過關斬將闖入省賽,一年多的時間,團隊發展了、成長了,但同時也受制度不完善、隊伍不穩定、管理難度大、經費不足等問題的制約。在享受比賽帶來的鼓勵之外,我也在思考應以哪些對策來破解制約的問題推動“小拇指”公益團隊的發展,進而探尋高校公益組織持續發展的可推廣模式呢?
高校學生的社團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渠道,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大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意義。其目的在于提出推進組織發展具設有利于大學私奉獻的深刻含義。[1]本文著重“小拇指”公益團隊個案為例,結合學習體改革對策,探尋高校公益組織持續發展的可推廣模式;更在于探求高校公益組織為載體,為社會培養、輸送具有公益素養的公民,逐步實現公益全民化的途徑。
我們身邊還生活著這樣一群人——他們或因殘疾或因家庭變故等因素而陷入困境,他們的家庭因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逐漸失去信心,從而陷入貧困和危機。我們統稱這類人群為“小拇指們”。“小拇指”們通過自己的能力比如:繪畫、手工藝、書法等作品,或者聲樂等特長,通過我們的云平臺讓更多人看到,進行義賣或者網上在線訂閱。所得到的錢,可以反饋給他們高于成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進入基金,我們通過基金運作創造更多的資本,一部分用于培訓沒有特殊技能的“邊緣群體”進行能力建設擴大我們的作品來源渠道,另一部分針對“低齡腦癱患者”和“無保老人”兩個方向進行捐助。這樣一來有能力的婦女,兒童,殘疾人或者老人不僅可以保障自己,還可以通過建立的基金保障一大批和自己一樣的人群,達到雙贏。“小拇指公益”,關注弱勢群體的尊嚴和自信心,以“拇指”之手改變生活,用網絡連接“拇指”世界。基于中國“扶貧”的大政策方針,發現被我們忽視的這類群體,通過互聯網發掘他們的潛力和能量。“小拇指公益”與社會福利院、慈善總會等機構結合,讓大眾更為了解“小拇指”群體,“小拇指”們通過我們的平臺,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以自己的雙手創造生活來源,打開他們連接世界的大門,用互聯網龐大的資源填補他們生活上的缺失,并通過線上線下開展的“拇指活動”,造血式地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深化公益幫扶力度。
盈利模式是指組織的收入來源,也是一個組織的持續運作的保障,即組織的生命之源。我們組織的收入渠道包括大部分: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使我們的主要業務,也是我們項目的主要目的,即抽取交易所得,主要依靠那些有理想、有才能或者想要依靠自己的雙手生活的弱勢群體,將他們的藝術作品,比如繪畫、書法、手工藝等,通過我們的平臺,對其進行宣傳,并進行拍賣、出售。其他業務收入包括廣告收入和投資收益。一方面通過與其他企業、品牌進行合作,為他們做廣告,來取得廣告收入,這是我們收入的重要來源。另一方面通過多種方式的投資組合,獲得投資收益,擴展收入來源渠道。我們的這幾種盈利模式相互促進,共同促進我們項目的健康運作。
讓社會各界人士更多的了解公益事業,讓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公益,讓大家主動投身于公益活動當中,讓整個社會風氣變得更好,讓社會中的人珍惜美好生活,并熱心的幫助別人,讓整個社會風氣有所好轉。社會的發展需要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經濟發展、技術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等等固然是我們追尋的結果,但他們最終只是手段,人的發展和人類福利才是目的。公益事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公平,使社會成員之間的矛盾減輕,有效促進全體人民的發展與進步,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如今,需要公益事業幫扶的人口仍然有很多,需要幫扶的災民每年都有很多,城市低保戶也是數千萬人,除此之外,我國農村還有很多生活質量低下的貧困人口、孤寡老人、失能半失能群體和老年人口,他們都迫切渴望得到生活支持,我們有責任去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去幫扶這部分邊緣群體,讓他們感受到社會進步的成果。公益事業是現如今社會發展的一場大運動,對于社會的良性運營有著重大意義。所以,對公益事業有更多的關注和倡導才可以進一步打造“人人可公益”的社會,推動我們的公益事業邁上一個新臺階。
要建立三大平臺構建慈善事業新格局,首先就是宏觀層面的體制平臺,大格局、大體制必須自宏觀層面建立起來;其次是有地區性、區域性、跨行業的中觀層面的社會組織;最后是微觀層面的企業和個人,匯聚強大的公益慈善力量。除此之外還要借助政府、市場和個人的三方力量處理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善心和善行的關系、德治與法制的關系。就實踐而言,目前政府和社會的關系是一個大關系,但是這個關系并沒有處理好,現狀仍然是大政府、小社會、強政府、弱社會,社會組織并沒有好好培育起來,慈善組織的推廣困難。高校培育人才方面,極少數學校開設了公益專業,致力于做公益的年輕人極少,導致了公益事業的進步缺乏專業背景支撐,專業人才匱乏。[2]
大學階段對于公益活動的認知較少,絕大多數人都停留在鄉村支教,衣物捐贈,舊書捐贈等等,加上大學生本身的物質資源也不太豐富,這就導致了高校的公益活動的開展缺乏強大的物質資源的供給,缺乏社會的引導,失去了龐大的資源庫,只能投身于一些很小或者很有局限性的一些公益活動上來。大學生群體應該更加關注整個社會的需求,從需求角度出發,順應社會潮流,善于利用社會資源,有選擇的做有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公益事業。
如今,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樣也顛覆了公益事業的參與方式,再加上互聯網的傳播優勢,讓公益的理念以最快的速度流傳開來,在也更多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公益項目的成功。“理性公益”是指公益參與者在加入公益活動的時候,不能是盲目從眾,而是理性判斷、理性思考、理性選擇,使公益活動健康可持續性發展。只有公益活動更有秩序更有規劃才能讓廣大高校學生的專業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運用和升華,這不僅僅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更是大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服務的一種方式,為以后進入社會做鋪墊,能積極有效的提高他們的社會服務能力。[4]當下關于互聯網公益的主要活動形式是微公益、隨手轉發等一些類似的方式,沒有一項是與自身項目所關注的群體特質相結合,對于所關注的主體而言很難引起廣泛關注并繼續發展,所以,公益項目的開啟應該具備自身特色,服務人群要明確,扮演的角色要定位清晰。[5]
不能只利用了互聯網平臺,簡單的設計了網頁,要考慮怎么調動互聯網用戶,2014年的報告中,互聯網用戶就達到了6.32億人,他們對于互聯網公益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微公益絕對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帶有幾個關鍵性的標志。一是微公益更注重用戶的體驗感,通常參與方式比較簡單易操作,二是互聯網上的公益更加注重組織內部的公開透明,這也是互聯網的優勢所在,三是近年來的微公益無一例外都是具有較好的創意點和創新精神的項目,這三點是微公益的靈魂所在。慈善對互聯網的運用體現在一是大數據的應用,比如鄧飛的免費午餐項目,數據分析之后每一個人為免費午餐的籌款以及傳播用數據化恒定,許多微博大V,像蔡康永、何炅等他們通過微博的轉發能帶來多少免費午餐,多少影響力都是可以合理量化的,這得益于大數據。第二個運用就是“合聚變”,利用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傳播、募捐。比如2014年8月的“冰桶挑戰”就創造了微博公益慈善話題的奇跡,兩周時間閱讀量達到了46.6億,籌集善款800多萬元。當今互聯網企業洶涌的撲向公益慈善圈,其實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契機,但是它仍然需要草根、名人、政府多方共筑公益環境,做到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既然能夠推進大學生公益項目的發展,同樣也能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公益平臺的管理和監督,搭建“互聯網+”云監管平臺,為公益項目的順利進行保駕護航。我們應該看到互聯網的優勢,比如說傳播信息快捷、發起愛心助力便利等等,也要看到其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搭建監管平臺,防范于未然。由互聯網技術實行信息公開,做到精準監管和一站式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