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南昌市松柏小學,江西 南昌 330000)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科目,為學好其他科目提供知識基礎,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式教學,灌輸、填鴨式將教學內容以板書形式授課,學生被動聽課,缺少思考的空間和機會,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降低、課堂融入性差,阻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和核心素養培養。為此教師要重視語文教學,針對學科內容積極創新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掌握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構建高效課堂。
培養學生具備自主學習力是素質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自主學習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對學生培養核心素養也起到積極意義。然而縱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教師由于教齡較長,對創新教學理念接受緩慢,導致傳統教學模式依然盛行,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力的培養,使得學生過于依賴教師,缺少對知識的思考和自主學習,導致學生自主學習效率大大降低,缺少發揮空間,小學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升,極大的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發展[1]。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以文字、詞語、文章、寫作等文字理論知識為主,相較其他科目較為枯燥、單一,同時教師在教學上重視成績忽略過程,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教材知識,缺少對語文知識深入思考和探索機會,這種被動、機械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仿佛機器人般缺少思想,進而影響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語文知識學習,影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科目只有充滿興趣才能學好,語文科目更是如此,假如學生對語文感興趣,那么學生就會主動尋找與語文相關的資料,積極主動涉獵課外知識,能夠自發的利用業余時間開展閱讀[3],這種自發性學習源于對語文知識的興趣,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語文老師亟待思考的,教師要不斷創新、拓展新的教學模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專注力差、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情境教學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下衍生出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其獨特、新穎的教學形式,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教師要借助情境教學,吸引學生的專注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吸引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探索,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教師要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融入教學情境中,更深入的學習語文知識。例如,在學習《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模擬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章中,通過教師的情境描述,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通過提問“一共丟了幾只羊?”“到底修還是不修?”調動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回答問題,讓學生在互動中學習和掌握知識,能夠加深語文知識印象,進而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需要依托自主學習能力,只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學習空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教師從臺前到幕后,充分激發學生的潛能[4],促進學生在高校課堂下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及時關注學生情況,引導學生多思考積極主動學習語文知識,讓學生在自主練習中得到提升。例如,教師在講解《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時,首先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這篇課文表達的感情是什么?難忘的事情有哪些?父與子的關系如何?讓學生在思考中自主閱讀課文,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語文學習效率。
實踐出真知,實踐教學同樣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組成部分,實踐能夠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進而更好的掌握知識。傳統小學語文教學過于重視成績,教師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以講授課本中的重點、難點為主,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踐,導致學生高分低能,對所學語文知識無法很好的應用,影響學生未來發展[5]。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課堂實踐,讓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聯系,條件允許也可以多帶學生走出去,到戶外體驗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理解、感悟語文知識,提高語文運用能力。例如,在講解與自然有關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戶外感受自然的魅力,隨后要求學生寫一篇與自己看到的有關的小文章,通過寫作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梳理思路能力,讓學生認識到文字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更加明確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核心素養提升。
綜上所述,關于在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高校課堂構建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的不斷努力創新,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創新教學模式下培養核心素養,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的綜合素質人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