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寧
(江西省分宜中學,江西 新余 336600)
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當中常用的一種師生進行學術溝通的方式。無論是傳統還是現代的課堂教學,課堂提問的適用范圍依舊非常廣泛,而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也是當下教學研究中一個重要課題。提問作為教學當中學生的重要反饋方式,是師生相互溝通交流的根本。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高效地幫助學生解決難題,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數學能力和數學修養的提升。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提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讓教師及時的改變教學手段。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由于教師不注重課堂提問的方式方法,很多時候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態度和思維活躍性。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存在以下幾點誤區:
一是重視數量,卻忽略了質量。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追求課堂的熱烈氣氛和課堂效果,經常會設計一些容易回答上來的題目,為了提問而提問,這樣提問的目的性不明確,而且不能有效的抓住學生學習中的困難點,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沒有實際意義,雖然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是卻華而不實[1]。
二是重視提問過程,但是忽略了學生的反饋。很多教師在課前對自己的教學有計劃有設計。但是在提問過程中,教師經常會因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自己的教學預期就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學生很難在課堂教學中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長此以往下去,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生對課堂提問的麻木感,對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下降,逐漸的抵觸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導致課堂提問起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是注重提問的形式,輕視了提問的效果。教師在課堂提問的問題設計上,沒有考慮到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以及學習習慣,脫離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區”,啟而不發。設計的問題有的太過于困難,有的則太過于籠統,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對于問題沒有認知,課堂問題提出后,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不重視問題對于學生思維的啟發效果。而且大部分教師的課堂提問,面向的是少數的學生,很多學生沒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且對于自身的學習困難,也沒有表達的機會,導致學生很難從課堂提問中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體化差異,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師應該有意識的把學生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來進行課堂提問教學。難度大的問題就由優等生來問答,問題的重點在于幫助其深層次的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強化能力;一般的問題讓中等生來回答,問題的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稍作能力的提升;簡單的問題由學習差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的重點在于讓其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理解基礎知識,深化其學習過程。這樣針對性的提問能夠打消中下學生對于課堂提問的恐懼,能夠有效的提升課堂提問的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沒有舉手的學生,教師依然可以提問,讓其更好的集中課堂注意力,激發其思維活躍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2]。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設置問題的難度一定要有分寸,問題太容易,不能激發學生的個體思維。問題設置太難又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教師應當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站在學生角度以學生掌握知識的現有水準來進行最符合學生思維水平的課堂提問。用一些與學生已有知識框架有一定聯系,但又不能利用現有知識完全解決的問題,最能夠啟發學生的邏輯思維,很容易讓學生“陷入”難題當中,積極的去探索。所以,教師在設問的時候,一定要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才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通過合理的設置問題,來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為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創造空間,讓學生從“學會”轉變為”會學“從而有效的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效率。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提問的時候忽略了對學生的追問。其實連續追問的提問方法可以有效的引導學生深入的去探究問題的本質,培養學生層層分析問題的能力,能讓學生在一個又一個問題當中循序漸進的了解到知識的全貌。當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以后,教師可以繼續發問,可以提問的方面有很多,比如“這么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依據是什么?”,這種接連不斷的提問,能夠幫助學生消除學習當中的僥幸心理和想當然的思維狀態,特別是在數學概念題和判斷題當中,更應該如此發問。當學生解決某一個特殊的問題時,教師應當根據現狀改變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規律性的總結,發現問題之間的聯系,得出新的數學理論,激發學生的個體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3]。
課堂提問是有效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能夠反應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也能及時的根據反饋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案。教師應當在日后的教學當中,積極發展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這一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分層提問,根據學生的學習現狀,思考學生“最近發展區”,從而進行最貼切學生實際的提問,要學會使用連續追問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深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個體創造力,結合以上觀點,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強化初中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