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北京 100875)
西方學術界對于“跨文化傳播”一詞的使用有著殊異之處,主要有“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1三種不同的表述方式。根據英語詞根的釋義不難理解其中的區別,“inter-”的意思是“在……之間,相互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顧名思義是指文化共同體內部不同群體文化的交流。“cross-”意為“超過、跨境、橫渡”,因而“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加側重于不同文化共同體之間的互動與交往。“trans-”有“通過、超越”之意,可見,“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個不僅包含動態的不同文化共同體的互動,還承載著文化整合的深刻內涵。
中國學者對以上三種譯介方式往往不加區別,通通轉譯為“跨文化傳播”。而人類學視角的跨文化傳播內涵又有不同意義,具體可以其劃分為三大類別:跨越種族(Race)的傳播、跨越族群(Ethnicity)的傳播、跨越國家(Nation)的傳播。顯然,這三種分類方式有時仍會發生重疊,但本文重在強調A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作為一代人集體記憶的民俗技術——源起于中國,傳播于太平洋彼岸的加拿大,因此,本文中將跨文化傳播理解為跨越國家邊界的傳播。
加拿大A孔子學院的文化活動中,以民俗為載體的手工藝術是其跨文化傳播的主要內容,“面塑”和“打繩結”是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內容。但是,反觀作為傳播主體的中國, “面塑”和“繩結”已經并非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們是“歷史中形成的民俗”,也是當今社會所傳承的民俗。作為文化形式嵌入跨文化傳播的民間手工藝術,在跨越民族國家的加拿大,何以實現了民俗再生產并促成了社會記憶的共享?
A孔子學院以中小學生的語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為主,輔以少量的成人語言及文化教育,其中,中小學教育依托孔子課堂完成。因此,該孔子學院中的所有外派老師的身份也分為兩部分:國家漢辦外派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和外派孔子課堂漢語教師(下文統稱為外派漢語教師)。
在日常運作中,A孔子學院的辦公場所和教學場所各處一處,其行政辦公點位于W語言中心,而教學點則分布在下設的20所設立孔子課堂的中小學(統計數字截止到2015年2月)。在田野中筆者了解到,A孔子學院雖建立于H市,但其覆蓋面不只局限于H市,它輻射至A省的各個地區,該孔子學院為整個A省提供全方位的中文課程和中國文化交流項目服務。
通過與該孔子學院首任外方院長S先生的訪談得知,該孔子學院在面試外派漢語教師的時候通常會率先考慮有才藝的英文教師,究其緣由,他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我們A孔子學院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孔子學院,我們有自己的本土教師,他們基本是第二、三代華人移民,他們能夠教授中文給我們的學生。可是,多數老師出生于加拿大,長在加拿大,會講中文、寫中文卻從來沒去過中國。他們了解的中國可能是片面的,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來源于長輩的知識傳遞或各類電視節目。但你知道的,我們希望的教師不是教授語言的,而是能帶來中國的最新見聞或新奇文化的人。
中國的語文教師雖然更懂中文,能夠授課,但是我們卻更加需要熟練掌握英文,有一技之長的教師。這樣的老師不僅更熟悉我們的語言文化,也能夠將其所長展現給我們,拓寬學生的視野。3
我們孔院在選擇外派教師時,會注重在面試,面試的重點就是你要會才藝,屬于中國的才藝。3
通過與S院長的訪談了解到,“才藝”是該孔子學院面試考慮的重要因素。而“面塑”“打繩結”“中國畫”“太極”已經成了A孔子學院對外宣傳的經典項目,每年根據外派漢語教師的特長做出細微調整。
A孔子學院的主要活動基本分為以下兩類:課程與民俗文化推介活動。
課程又由語言課程和文化課程共同組成。其中,文化課程主要是指剪紙、捏面人等傳統民俗技藝的傳授。而文化活動則根據主辦方的不同分為:學校組織的節慶活動,孔院主辦的大型活動,如:漢語橋比賽、征文大賽及借助當地節慶活動組織的文化宣傳活動等。
但文化課程與文化活動的核心都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都是以民俗為載體對中國文化的推廣。
A孔子學院自成立以來陸續在開設的文化類課程主要有:剪紙、面塑、中國畫、中國結、武術、太極拳、太極扇等。由于外派漢語老師任職年限為兩年,每個人的特長不同,每年開設的課程也不同。但面塑課、中國結與太極拳是了A孔子學院文化課程的保留項目,每屆的新任老師來了以后都會學習其中的一或兩項。尤其是面塑課程,在加拿大的孔子學院中已經小有名氣,甚至加拿大其他孔子學院的老師給A孔子學院的老師寫E-mail,希望能將做授課后的“面塑”想辦法保留一些給他們郵寄過去,方便他們的孔院對外進行宣傳。
此外,A孔子學院還積極參與當地的新年慶祝活動和一些節日的慶祝活動,在當地社團、各個語言機構在商場積極舉辦宣傳活動的時候,A孔子學院的位置前總是擠滿了各個年齡段的人群。
在當地人眼里,孔子學院和當地社區、社會組織的合作更是互信互利、相得益彰。在H市大型節慶活動中,總能看到孔子學院的身影。一方面,當地社區需要多元文化的支持以顯示對各個族裔移民的包容與尊重。另一方面,孔子學院也會積極主動參加這些活動,以便與當地社區、社會組織建立密切的聯系,并在此過程中處理好與他們的關系。在我所參與觀察的多次宣傳活動中,德裔、西班牙裔、法裔、亞裔以及其他各個族裔社團的管理者、參與者也曾多次來展臺咨詢、了解中國結、面塑等工藝品的制作工藝,甚至希望拿他們的工藝品與我們的工藝品做交換。他們還十分積極地品嘗餃子、春餅、麻花、糖糕、蔥油餅等中國傳統美食,并盛情邀請我們品嘗他們的美食、學習他們的舞蹈并參與最后的表演。在這些民俗為載體的文化活動中,A孔子學院的外派老師們建立起了融洽的關系。
在A孔子學院,雖然每屆外派漢語教師各有所長,但是無一例外都需要學習一項新的技能:做面塑。在調查中了解到,這些外派教師在派出前就受過孔子學院總部組織的培訓,隨后由于工作內容的需要,根據網絡視頻自學或向老教師學習。
面塑,俗稱捏面人,是以面粉為原材料,以形態各異的花鳥魚蟲等動物或人物形象為表現的一種傳統民俗藝術形式,在河南、山東等地較為多見。隨著經濟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面塑藝人只依靠這項手藝難以維持家庭收入,傳統的面塑藝術逐漸被慢慢丟棄。近年來,由于“申遺熱”,不少手藝人助力申遺,加入了申遺隊伍,如今“面塑藝術”已被成功申遺,而一些面塑藝人也成為面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實際上,“面塑”代表了一代人的記憶,由于其形象的栩栩如生和神態的精致細膩而廣受喜愛。正如湯姆斯在創造“folklore”這個詞時所指代的,“面塑”就像是“曾經流行的古老遺存”。一般而言,民俗的傳承與傳播主要致力于民族國家內部,“民俗共享”這個理念最初由美國民俗學者們提出,并初次在史密森尼民俗節中進行實踐。將“面塑”“打繩結”等中國傳統民俗藝術帶到加拿大,并將其技藝傳授給更多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與此做法相類似。但A孔子學院的文化宣傳與史密森尼民俗節目的不盡相同,都是呈現傳統的民俗給廣大受眾,但二者的最大差異在于,前者并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也并非自幼學習的專家,而后者總是從民俗起源地邀請到技藝的傳承人。
由于“面塑”“打繩結”等活動舉辦于加拿大,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改變部分元素,這種意義而言,“面塑”“打繩結”等民俗不僅發生了少許的改變,又呈現在異時間、異場域,是一種民俗的再生產和再創造。將“再生產”一詞用于民俗領域并不陌生,法蘭克福學派最早將該詞用于文化領域,其基本含義是通過自覺的活動保存文化并繼續傳遞文化。
在A孔子學院,通過文化課程或專門組織的宣傳活動實現了民俗的再生產,也借助于“官方”的平臺保留了傳統中國的部分社會記憶。這部分社會記憶的保持首先有賴于“面塑”“打繩結”等民俗藝術形式的保留和技藝的傳承,換言之,技術問題是維持這一記憶的核心要素。此外,“社會記憶”與“合法性”息息相關。能否形成一段社會記憶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在社會公共秩序中有無廣泛的參與者,代際交流是否通暢,個體之間能否共享經驗等。由于中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潮的興起,民俗藝術等表現形式在部分遭遇明顯的代際阻隔后重現人們的視野。“當回憶被當成文化活動而非個人活動的時候,它容易被看成是一個文化傳統的回憶。”民俗技藝在加拿大的再生產也是如此,盡管華人移民數量有限,但仍有移民前來溝通,尋求交流當年的回憶,盡管人們的記憶雖有差異,但相互補充,互相暗示,在同時代內相互際遇。4正如康納頓力圖論證的“有關過去的形象和回憶性知識,是在(或多或少是儀式的)操演中傳送和保持的”4
中國,作為孔子學院的傳播主體,也是“面塑”“繩結”等幾項傳統民俗技藝的“歷史主體”,跨越時空和國家邊界,通過共享社會記憶,共享經驗,推動了民俗再生產,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直接影響了華人移民對中國文化根源的情感。
在A孔子學院的跨文化傳播實踐中,民俗再生產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要素,共享集體記憶,激發了受眾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但是由于民俗學分支的發展規模較小,民俗學界對這一現狀的關注度仍然較低。
目前,廣義的中國民俗學研究仍然將學科界限局限于民族國家的范圍之內,并以此區別于人類學。實際上,這種學科劃分標準是不夠嚴謹和科學的。目前,全球孔子學院共計500家,如同A孔子學院一樣,文化活動與語言教學形成互補,成為跨文化傳播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文化走出去”被直接轉義為“民俗走出去”,當民俗不再成為一國民俗時,民俗學的定位就會產生問題。文化具備公共性,民俗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備這一公共性特征,這種公共性是指民俗不能被個人所獨有,而是被一定的人群所共享。
在全球化趨勢下,社會流動頻率加快,文化互動也日益頻繁,“民俗再生產”是將保護民俗放置于全球化視野下,利用文化的流動性、建構性對傳統文化形式的傳承與保護,應當受到學界的更多關注。
注釋:
1.姜飛主編.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年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3
2.作者注,在當地,學校類別主要為公立學校、私人學校和家庭學校。其中,公立學校又有四種不同的系統獨立管理,分別是公立教育局下轄的學校(占省內學校總數的62%)、天主教或其他教會教育局下轄的學校(占省內學校總數的32%)、獨立學校(當地人更喜歡這種說法,實際為特殊學校,即身體或智力發育不健全的專門學校,占省內學校總數的1.3%)以及法語學校(占省內學校總數的1%)
3.作者注,該段引文根據田野調查中與S院長的訪談內容整理翻譯而成
4.保羅·康納頓,納日碧力戈.社會如何記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