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鳳凰學校,江西 南昌 330038)
在探究提高小學英語教學課堂有效性的具體措施之前,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問題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師本身、學生、教學內容等,從多方面尋找原因才能全面發現教學過程中的漏銅。教師才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保證授課過程的順利進行。
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對于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有效性是十分有利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過于追求教學形式表面的華麗,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及時的了解,以至于學生沒有真正進入學習狀態。這樣一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是毫無用處的。且小學生處于自制力較差的階段,教師沒有進行監督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1]。
在一切教學活動中,教育學家都強調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從學生的角度進行設計。就當下小學英語教學課堂的現狀來看,教師并沒有真正的做到這一點。相反,教師成為了課堂的主導者,掌控著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安排。教師在講臺上慷慨激昂的講課,學生卻只能被動的聽講。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主體意識的薄弱使得學生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極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展[2]。
小學階段正是小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重要時期,這是為了給學生在更高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教師卻將講授基礎知識作為小學教學的全部,完全忽視了對學生課外知識的講解。過于依賴課本知識的后果就是導致學生的創新思維的發展受到抑制,學生無法通過外界途徑獲取最新的知識,目光短淺,從而降低了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在小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就是“填鴨式”教學。這一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教育,一味地向學生講授知識點,卻從未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表面上看,教師給學生講解了很多知識點,但學生掌握的卻是少之又少,學習效率的低下最終導致了教學有效性的低下,學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安排學習任務,明確每一節課、每一階段的學習目標。英語教學是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進行全面教學,而不是只從一個角度進行單一化的講解。在每一階段中,教師要明確該階段的教學目標,具體到每一節課要為學生講解哪些內容。根據計劃進行授課能極大的增強教學效率,當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適當的改變,最大程度的發揮教學有效性[3]。
另外,教師要注意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內容。為了避免學生數量太多而導致該方法的復雜化,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將學習情況相似的學生放在一個組,小組中的學生通過互幫互助,共同學習,提高英語成績,極大的減少了教師的工作量。
課堂活動的舉行對于小學英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傳統教學中,教師為了給學生講解更多的知識點,會減少課堂活動的舉辦。這就導致了課堂氛圍的沉悶,學生的學習熱情逐漸下降。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舉行課堂活動,課堂活動的形式是多樣化的,如搶答比賽、演講比賽、分享會等。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并獲得新的見解。
例如,在學習看圖寫作之后,教師可以舉行一個看圖說話的比賽。在比賽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展示一副圖,學生根據圖片的內容用英文說一句話。這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也能幫助小學生在寫作時能利用豐富的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小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有很多都是來源于生活,許多閱讀短文、句子中含有的常識都可以從生活中獲取相關知識點。掌握了相關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就會覺得更加輕松,根據常識就能做出題目。同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將所學的英語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從而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4]。
例如,在學習餐廳用語后,教師可以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應用所學的句子。通過實景對話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記憶,達到鞏固知識的教學目標。生活化的情境還能拉進學生與英語之間的距離,為學生創設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教師要及時明確自身在教學中的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培養小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實現全面提升;豐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創設生活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激發自身的求知欲。希望教師能將以上措施落實到實處,推動我國小學英語教學的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