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
(江西省鷹潭市第五小學,江西 鷹潭 335000)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工具型學科,特別是它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非常密切,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語文學科的學習就更加被重視。但是,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有些教師對當前語文教學中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并不清楚,導致了語文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學生主體地位得不到關注,自主和合作流于形式,甚至一些學校還存在應試教育的思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扎實推進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在新課標下優(yōu)化語文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語文學習情況等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多是以自己講課為主,學生在下面記筆記而并非參與教學,導致教學有效性不高。因此,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應注重在教學中正確使用合作教學,引導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提高協(xié)調(diào)配合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1]。
例如,在學習課文《桂林山水》時,教師可以組成四人一組的小組,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桂林山水與其他山水有什么差異性?作者描寫的特色是什么?看看哪組最快找到答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馬上開始激烈的討論,教師注意把握教學時機與節(jié)奏,進而提問:“作者筆下的桂林山水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在小組討論后,可異口同聲地回答:“三個!”隨后,教師依次請各小組學生代表對語句進行歸類,并舉例說明文章是怎樣描寫出桂林山水特點的。通過此類合作學習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求知欲,引導學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險、秀、奇”等特點。
新課標教育下語文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技能、知識的培養(yǎng),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價值觀、情感觀的培養(yǎng),這也是語文學科的一個重要任務[2]。小學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字詞的記憶、文章主旨的把握,還要通過語文學習讓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以后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課文《窮人》時,為了引導學生感受到英雄的辛勤勞動,淳樸善良,可在文章結尾時以引用名言的方式,點出主題,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名言,談談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促使學生思考課文的現(xiàn)實意義。學生積極參與談論,各抒己見,教師可把握時機向學生傳遞“即使貧窮,也不能缺了教育”這一核心思想。通過名言引導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進而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深處對文章主題的思考,感受作者的用詞之意,深深的傳遞人文情感,表達人文關懷,進而傳遞情感,實現(xiàn)對學生的情感熏陶與培養(yǎng)。
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具有參與意識,不會被排除在學習內(nèi)容之外,這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一個重要途徑。首先,教師應該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以便學生能夠有方向并尋求目標。比如,在學習《掌聲》前,教師可以在備課的時候給學生制訂明確學習目標:(1)認識課文中的生字和詞語;(2)對文本有良好的閱讀,理解人物的內(nèi)心感受;(3)了解內(nèi)容,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鼓勵,了解如何關心和鼓勵他人。有了這些目標,學生就會有一種方向感,他們會努力實現(xiàn)教師的目標,從而促進教學。其次,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提問,突出重點。
比如,在讀課文《掌聲》之前,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一個問題:“掌聲,對于一個孩子意味著什么?課文中的掌聲,對英子的作用又是什么?”這樣學生就會帶著這樣的問題讀課文,體會課文中對掌聲的描寫,走進英子的內(nèi)心,親歷她內(nèi)心前后的變化。然后,再讓他們結合自己讀課文的認識,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從而培養(yǎng)自己的參與意識。
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這種教學方式十分單調(diào),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課,沒有選擇空間,對于思維能力和發(fā)散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利的。但是語文教師通過將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應用在課堂中,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例如,當教師在對《秦兵馬俑》進行教學時,可以提前收集相關的視頻和資料,并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進度,適當?shù)亟o學生播放了幾段關于講解《秦兵馬俑》的視頻和圖片,學生突然感到身臨其境,取得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教師在學生分小組的過程中,要積極參與和引導,作為外援加入到需要幫助的小組中,和學生共同閱讀,為學生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例如,在學習嚴文井的《永久的生命》時,該小組提出了一些問題,例如:第1自然段結尾“我們都非常可憐”,為什么?第2自然段“永遠的小牛,永遠的金色頭發(fā)!”為什么說是“永遠的”,怎么理解?“感謝生命的奇跡,這是暫時的,但它是永久性的。”“分開來”“合起來”分別指什么?又如在閱讀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時,各小組提出的問題如:昆明的雨季為什么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帶雨滴的桂花花讓我的心柔軟,不是人類,不是想家。”那是什么感情?寫出賣楊梅的苗族女孩的聲音是什么意思?“這種菌子炒熟了也還是淺綠色的,格調(diào)比牛肝菌高”,“格調(diào)”是什么意思?等等,學生用心閱讀揣摩文本,提出疑問,在教師的引導、點撥或者講解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享受閱讀的樂趣,也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綜上可知,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元、方法更加新穎,學生在課堂上擁有了更多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傳統(tǒng)的單一和被動教學模式已經(jīng)轉變,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設計優(yōu)化,因為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可行性、合理性是小學語文教學落實新課標各項要求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