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強
(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尚德小學,甘肅 隴南 746400)
“盡管說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很多,教師是其中決定性的因素——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能左右其它因素的因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組織者。他的領導不以地位,而以他的“好學”的氣質、充盈的知識、成熟的經驗和對學生的真摯的愛。以真情實感激勵學生,用心靈喚醒另一顆心。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在人類文化上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也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p>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研究報告中說:“教育是保證人人享有他們為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盡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而需要的思想、判斷、感情和相象方面的自由?!?/p>
綜合上所述:教師不但是開發人力資源,傳承人類文明,而且是促使人的、有計劃地使人社會化的組織者。這就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但要牢牢把握住教育的本質,還要不斷改革完善教學在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樣不但繼承了上世紀末鄧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個面向”,又符合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更有利于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雖然我國教育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仍然有一些學校和教師把學科性教學凌駕于教育的本質之上,把學科性學習視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因此,這種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局限于固定的、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因為成績被教師和學生視為生命線。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結果,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經驗和體驗。長期的壓抑情緒,使學生感到學科知識單調、枯草、乏味,于是,學習興趣下降。從而產生厭學情緒。盡管《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參與式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但通過我的觀察和實踐發現:應用參與式教學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中仍然存在種種困難。如,在中小學課堂中教師參與數量的不足,致使我國一些地區無法實施參與式教學法。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政策,只有在中小學課堂中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才可以完整的實施參與式教學方法。
其原因表現在以下幾點:
我所任教的隴南市文縣尚德小學,各班人數基本處于30-35之間。學生數量多增大了教學難度系數。因為實施參與式教學法,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然后各小組自主合作學習。通過實踐我發現:如果將35名學生分為7組,在僅僅45分鐘的時間之內,一名教師很難統籌關注到全班、各組學生。即使能做到,卻已經下課了,因而導致預期制定的教學目標不能按期完成。所以,大多數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不得不采用講授法授課。2016年9月份我滿懷信心地懷揣著老師給我們教得“新課程教學方法”來教學。當我初次在課堂上使用這種教法時我才真正的體會到:在人數相對較多的學校,尤其對中小學學生而言,因為他們年齡小,自主學習能力差,在課堂上僅僅靠一位老師根本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要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首先就要從小開始。由于中小學的課程內容比較簡單,有利于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助合作。
在課堂上不但需更多的學生參與,更需要一定數量的教員參與。由于家庭種種原因,一部分學生在家里得不到關愛,如果在課堂中有一定數量的教師參與,他們便會主動的、積極的向教師反饋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會使一部分學生得到別人從未給予過的關愛,從而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當我初次把參與教學法應用到課堂時,其他一些老師有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于是紛紛效仿。由于采用這種教學法一名教師在一定時間內很難完成學校規定的教學計劃,所以,大多數教師到中途棄新存舊。通過一番深思熟慮后,我覺得在中小學課堂中要延續這種教學方法,只有實現教師與教師之間在課堂上的合作,才能有效實施這種教學方案。于是,我和學校的一名老師在五年級語文課中大膽的做了一次嘗試。結果全班學生在課堂上不但記憶力集中,而且積極動腦動手,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就這樣我們兩彼此合作完成了學校安排的教學任務。
中小學的課程屬于基礎課程,作為教師,知識儲備量雖然不及專家或學者,但至少需要略知一二。只有這樣,在給學生答疑解惑才能做到融會貫通。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識、能力,運用多種手段,對新一代進行系統的教育,促進新一代德智體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的成敗,更主要取決于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機智,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爸灰v授教學法依據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所特有的性質、條件和發展因素來進行,那么,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不一定是機械的或被動的?!闭n堂教學中,教師語言要準確、生動、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去獲取知識,發展思維。新課程強調,師生都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就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靈活引導,使教學成為動態的生長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