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和平
專業(yè)期刊是記錄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學科發(fā)展的風向標;專業(yè)期刊不僅具有“學術成果的展示功能”“學術信息的輻射功能”和“學科建設的引領功能”,①林琳《健康教育學術期刊對學科建設的發(fā)展與促進作用》,載《機遇與挑戰(zhàn)—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之路: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中國科協(xié)學會服務中心2017年9月。而且還事關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學術影響力和學術認可度等重大問題。集一個甲子的 《音樂研究》 辦刊經(jīng)驗,匯六十載的《音樂研究》之中國音樂美學學科成果,不僅成就了《音樂研究》這樣一個理論專業(yè)期刊,而且也建構了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學科,其功善莫大焉,其績永載史冊。回望那個以紙質(zhì)文本為主流傳播媒介的歷史時期,《音樂研究》作為共和國創(chuàng)刊較早、影響最大、最具權威性的音樂專業(yè)理論期刊,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音樂美學遺產(chǎn)、在譯介和傳播西方音樂美學成果、在推動和促進中國音樂美學學科構建以及音樂美學學科隊伍建設等方面起到了助推作用。再看“互聯(lián)網(wǎng)+”和多重媒體并存的當今時代,《音樂研究》以其獨特的辦刊特色、以其獨有的理論品格、以其獨立的學術精神、以其一以貫之的學術理想,踐行著作為一個音樂學術期刊的歷史使命,彰顯著一代又一代辦刊人的學術追求,從首任主編、創(chuàng)刊人趙沨,到歷任主編李業(yè)道、祖振聲、王耀華、于潤洋、吳斌、杜曉十、莫蘊慧、趙塔里木、趙易山,再到黃大崗、毛繼增、劉新芝、陳荃有、任方冰和編輯團隊的成員們都是如此。基于此種認知,本文將從 《音樂研究》刊載的音樂美學成果、拓展的音樂美學研究論域、培育的音樂美學人才隊伍以及持續(xù)關注音樂美學學術進程四個方面,論述《音樂研究》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fā)展的助推作用。
據(jù)統(tǒng)計,《音樂研究》1958年2月創(chuàng)刊(雙月刊),至1960年7月休刊,共出版15期,其中1958年6期、1959年6期、1960年3期;1980年復刊,改為季刊,至2007年12月,共出版112期;2008年又改為雙月刊,截止至2018年7月,共出版63期,總計190期。這190期載文中具有明確音樂美學指向及音樂美學意味的論文218篇,各領域分布如下圖。
如圖所示,《音樂研究》六十年刊載音樂美學成果反映著音樂美學基本命題與范疇、中國音樂美學、西方音樂美學及音樂美學交叉學科諸方面取得的學術成就。
從音樂美學基本命題與范疇的角度說,相關成果63篇,約占總數(shù)的28.9%。
其中,王寧一發(fā)文指出“音樂美學是研究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普遍規(guī)律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②王寧一《關于音樂美學研究對象問題的思考》(上)(下),《音樂研究》1991年第3期,第15—21頁;1992年第1期,第24—30、39頁。并對其對象展開深入闡釋,凝練出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zhì)和學科對象;呂驥、李煥之、趙沨、韓鍾恩和宋瑾等圍繞音樂的美與審美、音樂美學研究范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等的闡述,都代表了音樂美學學科原理研究的高度水平;而茅原、武俊達、趙宋光、周大風和郭乃安等有關音樂形象的求解,以及錢仁康、伍雍誼、李正忠、家浚和王次炤等相關音樂內(nèi)容與形式的探討,都代表了各自領域的研究高度。
從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視角看,相關成果54篇,約占總數(shù)的24.8%。其中,李純一對春秋時期音樂美學思想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③李純一《 略論春秋時代的音樂思想》,《音樂研究》1958年第2期,第20—28頁。此外還發(fā)表了《孔子的音樂思想》④《音樂研究》1958年第5期,第33—41頁。《論墨子的“非樂”》⑤《音樂研究》1959年第3期,第 54—63頁。等文章;此外,蔡仲德、吳毓清、俞玉滋、修海林、馮長春和何寬釗等,在挖掘整理與詮釋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及當代音樂美學遺產(chǎn)方面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彰顯出中國音樂美學的理論品格。
從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層面講,相關成果43篇,約占19.74%。其中,何乾三的《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一文涵蓋西方歷代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美的本質(zhì)、社會功能等,她還從音樂特殊性的角度論述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的主要方面,⑥何乾三《 黑格爾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研究》1984年第1期,第43—67頁。并給予評價,極具參閱價值。此外,蔣一民、于潤洋、黃漢華、葉傳漢、曹立群、柯?lián)P和高拂曉等對西方情感美學、分析美學、現(xiàn)象學音樂哲學、符號學音樂美學、語義學音樂美學、釋義學音樂美學,漢斯立克、阿多諾、豪塞格等的美學思想,以及西方音樂美學跨學科研究等成果,對于譯介和傳播西方音樂美學理論成就,推進中國的西方音樂美學學術進程有重要價值。
從音樂美學交叉學科研究的視域,相關成果有58篇,約占總數(shù)的26.6%。其中,呂驥、李煥之、葉純之和蘇夏等對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的論述,張前和羅小平等對音樂表演美學、音樂心理學美學的闡述,居其宏、明言和楊燕迪等有關音樂評論美學的探索,廖家驊、趙沨、姚思源和修海林等相關音樂美育的闡釋,曾遂今的音樂社會學美學研究,以及李曙明和李姝等在中外音樂美學比較、音樂美學跨學科研究等方面的成果,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研究高度。
可以說,上列成果彰顯出中國音樂美學獨特的學科權力地位和學術認可度;凸顯出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獨有理論話語權和學術影響力。同時,也體現(xiàn)出《音樂研究》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助推作用。
《音樂研究》六十年來刊載的音樂美學論文,拓展了音樂美學學科論域。音樂美學基本范疇與命題的研究,論域涵蓋音樂的本質(zhì)功能、價值意義,音樂美學學科性質(zhì)、對象范圍、研究方法、人才培養(yǎng),以及音樂形象、音樂內(nèi)容與形式等。其中,學科原理的建構方面,呂驥指出,音樂美學“應該研究我國古代音樂美學遺產(chǎn),也要研究各國古代、近現(xiàn)代音樂美學思想,要研究一般美學問題,特別要研究音樂美學本身各種規(guī)律性問題,以及音樂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性問題,與其他門類藝術的共性問題。音樂美學研究不要脫離實際,要聯(lián)系當前音樂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從美學的角度作出回答,這樣才能對現(xiàn)實生活有所貢獻。”⑦呂驥《 用“百家爭鳴”促“百花齊放”》,《音樂研究》1980年第1期,第4—10頁。王寧一認為音樂美學主要研究“音樂立美審美實踐的總體研究”“音樂實踐諸環(huán)節(jié)及其關系的研究”“音樂自身與它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社會)的關系的研究”,以及“音樂美學的沿革與反思”,以及趙沨《音樂美學應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⑧《音樂研究》1983年第4期,第20—22頁。等,都對音樂美學學科性質(zhì)、對象、方法和目的做出了高度的凝練。而李煥之《音樂的美與審美觀在變化》⑨《音樂研究》1980年第2期,第2—6頁。、韓鍾恩《判斷力批判:置疑音樂美學學科語言并及音樂學寫作范式》⑩《音樂研究》2012年第1期,第58—65頁。、宋瑾《關于中國音樂美學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問題的思考》?《音樂研究》2015年第1期,第40—48頁。等的論述,對于建構中國音樂美學學科原理也有重要參照價值;在音樂形象的研究方面,蔣一民認為,音樂形象是“直觀情感形象的塑造”、是“人類情感的直觀顯現(xiàn)體”?蔣一民《論音樂形象的特殊性》 (上) (下),《音樂研究》1982年第3期,第58—66頁;第4期,第65—71頁。;吳毓清指出音樂形象在本質(zhì)上都是音樂描寫,只是有不同的側重而已。在他看來,音樂形象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描繪人的內(nèi)心世界,二是描繪客觀世界。?吳毓清《論音樂的描寫與音樂形象》,《音樂研究》1980年第1期,第23—33頁。如果說上述關于音樂形象的探討還屬于純粹理論思辨層面的話,那么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的關于戲曲、交響樂、歌曲、器樂等形象塑造的探究則被賦予了應用音樂美學的色彩。如茅原《關于戲曲音樂刻劃形象的幾個美學問題》?《音樂研究》1959年第1期,第7—15頁。、周大風《關于戲曲音樂刻劃人物形象問題的意見》?《音樂研究》1960年第1期,第90—93頁。、郭乃安《試論民間曲調(diào)的可塑性》?《音樂研究》1960年第2期,第57—63頁。等,他們對戲曲音樂刻劃形象、民間曲調(diào)的可塑性等的闡述,彰顯出應用音樂美學的理論品格,其價值不可低估;而在音樂內(nèi)容與形式及其辯證關系研究方面,家浚指出,關于音樂的形式與內(nèi)容,歷來有兩種認識。其一,“是將形式和內(nèi)容作為矛盾統(tǒng)一體的兩個方面來對待,形式指音樂的表現(xiàn)方式,諸如曲式、調(diào)式、和聲、織體、結構等等均包括在內(nèi),內(nèi)容則指感情”;其二,“將音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作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是一不是二,而這個‘一’則是形式。”?家浚《 音樂形式美散論》,《音樂研究》1985年第1期,第47—53、27頁。他與錢仁康、伍雍誼等持有相同的觀點,即音樂的內(nèi)容與形式是辯證統(tǒng)一體,這一觀點已被學界廣泛采納。此外,王次炤《音樂形式的構成及其存在方式》?《音樂研究》1990年第1期,第63—69頁。、錢仁康《音樂的內(nèi)容和形式》?《音樂研究》1983年第1期,第29—42頁。、伍雍誼《關于音樂的內(nèi)容》?《音樂研究》1984年第4期,第25—38頁。、葉傳汗《樂音—它表現(xiàn)的世界》?《音樂研究》1983年第4期,第23—37頁。等,深入到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與欣賞等實踐方面,代表了這個領域的研究高度。
中國音樂美學的研究,在挖掘整理與詮釋中國古代、近現(xiàn)代及當代音樂美學資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李純一《略論春秋時代的音樂思想》《孔子的音樂思想》《論墨子的“非樂”》,蔡仲德《〈樂記〉哲學思想辨析》,吳毓清《〈溪山琴況〉論旨的初步研究》,俞玉滋、修海林《論王光祈的音樂思想》,馮長春《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表現(xiàn)主義實質(zhì)》,何寬釗《于潤洋音樂意義本體論思想與批判精神探析》等,?參見李純—《略論春秋時代的音樂思想》《孔子的音樂思想》《論墨子的“非樂”》;蔡仲德《〈樂記〉哲學思想辨析》(《音樂研究》1981年第4期,第107—112頁);吳毓清《〈溪山琴況〉論旨的初步研究》(《音樂研究》1985年第1期,第35—46、13頁);俞玉滋,修海林《論王光祈的音樂思想》(《音樂研究》1984年第3期,第13—23頁);馮長春《青主音樂美學思想的表現(xiàn)主義實質(zhì)》(《音樂研究》2003年第4期,第25—33頁);何寬釗《于潤洋音樂意義本體論思想與批判精神探析》(《音樂研究》2015年第6期,第18—27頁),等等。對中國音樂美學論著《樂論》《樂記》《聲無哀樂論》《溪山琴況》,古代音樂美學觀念“和”“大音希聲”“天人合一”“美善合一”以及古代音樂美學家孔子、荀子、墨子、嵇康,近代音樂美學家青主、王光祈,當代音樂美學家于潤洋等的研究,以獨有的探索精神展開多視角、多層面的闡釋,對于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美學理論話語體系有奠基性意義。
西方音樂美學的研究,論域涉及西方音樂美學成果譯介、西方音樂美學發(fā)展史、西方音樂美學家、音樂美學流派及其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方方面面。如何乾三《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蔣一民《分析美學與音樂美學》?蔣一民《分析美學與音樂美學》,《音樂研究》1989年第2期,第58—65頁。、于潤洋《杜夫海納審美現(xiàn)象學中的音樂哲學問題》?《音樂研究》1997年第1期,第55—62頁;第2期,第44—53頁。、林凌風《歐美音樂學研究情況》?《音樂研究》1983年第2期,第113—119頁。、王才勇《阿多諾音樂美學思想述略》?《音樂研究》1986年第1期,第59—64頁。、洪模《現(xiàn)代西方音樂美學中的釋義學派》?《音樂研究》1992年第1期,第93—98頁。、黃漢華《音樂符號行為中的身體間性》?《音樂研究》2009年第4期,第78—85頁。、柯?lián)P《音樂:作為社會的批判者—阿多諾的否定性音樂美學述評》?《音樂研究》2006年第4期,第47—54頁。、高拂曉《時間的抽象、存在與超越—現(xiàn)代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特點述評》?《音樂研究》2006年第4期,第55—64頁。等圍繞西方歷代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有關音樂的本質(zhì)、音樂的社會功能以及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問題,西方現(xiàn)代音樂哲學美學流派、音樂美學家的美學思想、音樂美學跨學科領域等展開的研究,拓展了中國西方音樂美學研究論域,深化了中國西方音樂美學理論成就。
音樂美學交叉學科的研究,論域涵蓋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音樂表演美學、音樂批評美學、音樂美育、音樂心理學美學、音樂社會學美學以及音樂美學比較研究等。其中,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研究包括音樂創(chuàng)作方法、創(chuàng)作原則、創(chuàng)作過程等。呂驥認為,每一位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活動總有一種創(chuàng)作方法在暗中領導著。他指出,要達到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chuàng)作任務,不僅要求作曲家提高自身革命的熱情,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找到正確的渠道,而且要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和高度的音樂修養(yǎng);?呂驥《我對革命的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理解》,《音樂研究》1959年第2期,第 2—7頁。而李煥之《談談民族器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問題》?《音樂研究》1983年第1期,第9—24頁。、葉純之《希林格作曲體系及其美學原則評介—從數(shù)學作曲法談起》?《音樂研究》1988年第4期,第84—98頁。、項筱剛《朱踐耳的四部交響曲及其創(chuàng)作思想》?《音樂研究》2000年第3期,第30—45頁。、馮長春《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新中國初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美學原則》?《音樂研究》2012年第6期,第12—20、32頁。等,將音樂創(chuàng)作置于一定的社會語境中,結合作品的分析,從美學的高度回答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方法、原則等。
音樂表演美學研究涉及音樂表演的美學本質(zhì)、美學原則、音樂表演與音樂創(chuàng)作的關系、音樂表演的美學思維等層面。如,羅小平指出“表演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又是賦予一度創(chuàng)作生命的創(chuàng)造,”要充分發(fā)揮二度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一度創(chuàng)作潛在的審美價值,甚至提高其價值,不僅要“在音樂表演的創(chuàng)造中把握歷史與當代、民族與民族風格、社會與個人之間的辯證關系。”而且要在音樂表演實踐中把握以下原則:“體驗、想象、理解與領悟相結合,審美感受與物化手段相結合,再創(chuàng)造的激情和控制相結合。”?羅小平《音樂表演再創(chuàng)造的美學原則》,《音樂研究》1986年第2期,第40—50頁。此外,李貴武《論音樂演奏中理解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音樂研究》2005年第1期,第91—96頁。、高拂曉《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生長點—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表演美學》?《音樂研究》2012年第6期,第21—25頁。、王硌《論聲樂表演中的美學思維問題》?《音樂研究》2006年第3期,第112—115頁。等,論述了音樂表演美學本質(zhì)、音樂表演美學原則、音樂演奏中理解和創(chuàng)造的關系、跨學科視域下的音樂表演美學以及聲樂表演中的美學思維等。
音樂批評美學研究不僅涉及音樂批評學理建構,而且滲透到具體的音樂批評實踐案例。其中,居其宏認為,音樂批評“主要指對具體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表演活動、審美實踐和音樂生活諸領域進行研究和評價的理論活動”?居其宏《論音樂批評的自覺意識》,《音樂研究》1986年第4期,第14—22頁。并對音樂批評在音樂學科網(wǎng)絡中的地位、屬性展開論述。明言圍繞音樂批評標準的本質(zhì)屬性、標準的設定與應用及我們的音樂批評標準觀展開分析。?明言《音樂批評的標準論》,《音樂研究》2003年第2期,第68—76頁。而修海林《新潮音樂評論中的幾個問題》?《音樂研究》1990年第1期,第54—57。、李正忠《幾點思考—在音樂思想座談會上的發(fā)言》?《音樂研究》1990年第4期,第9—18頁。、楊燕迪《音樂批評的現(xiàn)代制度發(fā)育過程及相關反思》?《音樂研究》2011年第2頁,第 97—108、96頁。等,相關新潮音樂評論、音樂批評制度、音樂批評現(xiàn)狀及音樂批評存在方式等的研究,為建構中國音樂批評美學理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音樂美育研究普遍意識到美育實施的途徑問題,關注學校美育實踐,拓展美育研究視野,賦予美育應用價值。如趙沨指出,“理論和實際脫節(jié)、以傳授知識為中心”是音樂教育領域長期存在問題,若要改革“最根本的是從我們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改變出發(fā)。”?趙沨《加強美育,培養(yǎng)真正完善的人》,《音樂研究》1988年第2期,第 5—7頁。廖家驊認為“音樂教育的本質(zhì),在于它的審美特性之體現(xiàn)。這種美的特質(zhì)是訴諸于心靈的、感情的、形象的、思想的,是其它任何一門教育科目所不能代替的,因而構成了音樂審美教育這一有特殊價值的行為方式與理論命題。”?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的認識與實踐》,《音樂研究》1994年第1期,第72—77頁。此外,修海林《美育的價值取向問題》?《音樂研究》1996年第4期,第5—8頁。《美育與音樂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音樂研究》1998年第4期,第3—14頁。、陳孝余《問思“聆聽”—論音樂審美教育中聆聽的本質(zhì)屬性》?《音樂研究》2015年第3期,第71—81頁。等,在音樂美育本質(zhì)、音樂美育現(xiàn)狀、美育與音樂教育的辯證關系、審美教育本質(zhì)、美育價值取向等的探索,為我們深入理解音樂美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導向。
張前從音樂審美意識、音樂審美體驗、音樂審美趣味及音樂審美評價等方面展開的深入論述,?張前《音樂審美四題》,《音樂研究》1991年第1期,第77—83、35頁。架構起音樂審美基礎理論;廖家驊從心理學、生理學諸層面出發(fā),論述了音樂審美中的戀舊心理。廖家驊《音樂審美中的戀舊心理》,《音樂研究》2000年第1期,第83—86頁。此外張前《再論音樂欣賞方式與心理發(fā)展階段》《音樂研究》2006年第1期,第71—75頁。、邵桂蘭,王建高《音樂創(chuàng)作與審美發(fā)生機制論》《音樂研究》1994年第4期,第69—79頁。、羅小平《審美意識與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研究》1997年第4期,第42—52頁。等,對于音樂審美意識、音樂審美體驗、音樂審美趣味及音樂審美評價、音樂欣賞方式與心理發(fā)展階段、音樂審美意識與音樂創(chuàng)作之關系的論述,均是音樂音樂心理學美學領域的代表。
曾遂今《音樂流行考析—音樂社會學實踐思考筆記》《音樂研究》1988年第2期,第70—77頁。《社會音樂生產(chǎn)本質(zhì)結構引論》《音樂研究》1996年第3期,第75—82頁。等,則代表了音樂社會學美學的研究高度。另外,《音樂研究》也刊發(fā)了一些中外音樂美學比較研究的成果,如李曙明《東西方音樂美學之比較研究—兼答蔣一民與蔡仲德等諸君》《音樂研究》1990年第1期,第90—97頁。、曹利群《試論嵇康與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思想》《音樂研究》1986年第2期,第 63—70頁。、劉正維《中西音樂結構的審美異同散論》《音樂研究》2003年第3期,第3—16頁。等。這些成果在比較中確立起中國音樂美學獨特的理論品格。
可以說,“一個學科是否具有長久生命力,關鍵就是要看其學科方向凝練及對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認識是否到位。這既要立足于既有研究成果與研究特色的總結,更應該面向未來、瞄準前沿。”楊旭東《創(chuàng)辦國際學術期刊對學科建設和國際化的推動作用》,《科技與出版》2018年第9期,第24頁。《音樂研究》載文緊跟中國音樂美學研究學術前沿,拓展了中國音樂美學研究論域,推動著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fā)展。
《音樂研究》六十年來,匯聚了許多代表性的、具有學術影響力的音樂美學家及其成果,形成了老中青三結合的專業(yè)學術研究隊伍。其中,老一輩音樂美學家有呂驥、錢仁康、陰法魯、趙沨、吉聯(lián)抗、武俊達、李煥之、郭乃安、李純一、孟文濤、伍雍誼、周大風、李業(yè)道、姚思源、葉純之、茅原、吳毓清、葉傳汗、谷音、趙宋光、周暢、何乾三、于潤洋、張前、廖家驊、蔡仲德、王寧一、孫星群、修金堂、曹利群、李曙明、居其宏、羅小平、王次炤、曾遂今、修海林、劉承華、蔣一民、韓鍾恩和黃漢華等,中青年音樂美學家有楊燕迪、宋瑾、明言、苗建華、馮長春、項筱剛、李曉冬、何艷珊、柯?lián)P、何寬釗、李姝、伍維曦和高拂曉等。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勤勉探索,發(fā)表了一批反映學科前沿的學術成果,拓展了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論域范圍,提高了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研究的深廣度;并且,這些成果是中國音樂美學本科、碩士、博士及博士后教學與科研的重要素材,必將在中國音樂美學學科人才培養(yǎng)、學位點建設及學科發(fā)展方面發(fā)揮出積極的助推作用。
六十年來,《音樂研究》持續(xù)關注中國音樂美學進程,不斷刊發(fā)中國音樂美學前沿成果,在得到中國音樂美學學科“滋養(yǎng)”的同時,又通過引導學科建設、引領學術創(chuàng)新、促進人才培養(yǎng),“反哺”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fā)展。
《音樂研究》創(chuàng)刊之初,音樂形象、音樂內(nèi)容與形式問題是音樂美學界關注的焦點,李煥之、茅原、曹凱、周大風和郭乃安等一批具有超前意識的音樂美學家,他們結合音樂實際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相繼刊發(fā)了一批影響深遠的學術成果;同時,挖掘整理與詮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遺產(chǎn)也得到學界的重視,涌現(xiàn)出李純一、呂驥、吉聯(lián)抗、吳毓清和蔡仲德等音樂美學家及相應的成果;20世紀80年代以來,何乾三、于潤洋、蔣一民、黃漢華、柯?lián)P和高拂曉等人的西方音樂美學研究成果,以及呂驥、李煥之、葉純之、趙沨、廖家驊、張前、修海林、羅小平、王次炤、曾遂今、居其宏、韓鍾恩、楊燕迪和高拂曉等相關音樂創(chuàng)作美學、音樂表演美學、音樂美育、音樂批評美學、音樂心理學美學、音樂社會學美學及音樂美學比較研究等交叉學科成果的發(fā)表,凝練起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國音樂美學學術研究隊伍,對于推動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fā)展產(chǎn)生了持續(xù)的影響。
匯集六十年《音樂研究》之中國音樂美學成就,我們可將其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的助推作用做如下概括。
其一,從刊載音樂美學學科成果的視角看,六十年《音樂研究》載文從譯介國外音樂美學成果到挖掘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資源,從總結國外音樂美學研究經(jīng)驗到構建中國音樂美學學科體系,逐步展現(xiàn)出一批矗立于學術前沿的成果,凝練起具有明確指向的中國音樂美學學術方向,匯集起一批有學術追求的研究隊伍,逐步完善了中國音樂美學學科體系,彰顯出應有的助推作用。
其二,從拓展音樂美學學科論域的層面說,六十年《音樂研究》載文不僅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研究板塊,并且拓展了音樂美學研究論域,在音樂美學基本命題與范疇、中國音樂美學、西方音樂美學以及音樂美學交叉學科等領域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前沿成果。這些成果“對科研或?qū)W術探討的選題重點、研究方向、學科發(fā)展以及觀念更新、方法運用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所具有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朱大明《 發(fā)揮科技期刊學術導向作用的途徑》,《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第5期,第711頁。。
其三,從培育音樂美學學科隊伍的視域論,六十年《音樂研究》載文匯聚了一批學科拔尖人才,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研究隊伍。他們在各自學術方向里勤于專研,產(chǎn)出成果。這些成果是中國音樂美學學科建設的支撐,也是中國音樂美學科研及教學的資源,必將在中國音樂美學學科進程中發(fā)揮出重要的助推作用。
其四,從持續(xù)關注音樂美學進程的角度講,六十年《音樂研究》立足中國音樂美學學術前沿,持續(xù)關注中國音樂美學學術動向,從創(chuàng)刊之初刊載音樂美學基本范疇研究成果,拓展到改革開放以來的音樂美學研究諸論域,對中國音樂美學學科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
總而言之,《音樂研究》六十年來不斷刊載中國音樂美學成果,拓展了中國音樂美學研究論域,培育了一支具有學術影響力的人才隊伍,在中國音樂美學學科進程中發(fā)揮了持續(xù)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