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娟
20 世紀90 年代,民間美術作為一門獨立的“美術”學科而存在。色彩作用視覺藝術的重要組成元素,為我國民間美術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民間美術色彩進行研究,旨在明晰民間美術作品色彩的實用原則以及規律,最終達到對民間美術作品理性認識的目的。中國民間美術是對民間文化的真實寫照,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是民間美術的承載者,也是民間文化的表達者,通過對民間美術色彩的藝術特征進行研究,對于我們了解民間文化的精髓具有指導意義,有效推動我國民間美術的發展。
民間美術色彩的實用性主要體現在符號功能、審美功能、情感功能三個方面,且這些功能融入歲時節令、人生禮儀、游藝活動等日常活動中。符號功能是指色彩作為語言符號的標示功能,具體可用于區分民族或民族中支系的社會歸屬,也就是說,根據服飾色彩可以區分少數民族身份;審美功能是指對色彩的偏好,在生活中體現在色彩的應用上;情感功能是指色彩所帶來的精神體驗,如紅色表示喜慶含義等。
民間美術色彩是人對色彩理解的共同心理認知,是一種文化符號系統,有著深厚的生活基礎。不同禮儀活動中色彩的應用具有嚴格的規范,如新生兒到婚慶的紅色喜慶象征、喪葬黑白色彩表示肅穆等,這是民間美術的色彩習俗,也是色彩功能性的具體表現,因此,服飾色彩對于民間美術色彩審美觀念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是一個農耕國家,人們在農事活動中總結出節氣時令的規定。在節令中,人們對色彩的使用總是符合一定的觀念,在無形中逐漸固定成色彩的審美形式。基于對不同節氣和自然生態的認識,形成了人們對色彩的直觀想象和象征附會。不同的節日人們組織不同形式的民間活動,用于祈福美好的生活,以寄托精神信仰,如春節的年畫、面塑、社火臉譜等形式,皆以紅色為主色調,象征喜慶,用于驅邪消災,祈望五谷豐登。此外,二月二、立春、晴明、八月十五等傳統節氣和節日,也都有相應的民俗活動,這些活動中服飾和道具所采用的的色彩,也是帶有民俗印記的符號語言。
在日常游藝活動中,色彩的運用具有情感功能,主要表現在民俗信仰上。從廟會上購買的玩具色彩是人們對自然認識和生命信仰的寄托,也同時具有裝飾功能,如陜西社火臉譜中任務臉譜色彩五行五色的理論對應道德倫理和人物性格;陜西臨縣傘頭秧歌中的傘頭是領唱,其服飾色彩的實用與五色五方相對應,呼喚五方神靈以保五方太平昌盛。可見,民間美術色彩的情感功能與游藝活動功能有關,越接近民間信仰越講究色彩的功能。
所謂象征是指將兩種不同的表征語義建立聯系,進而產生聯想,從而使色彩語言本身更具符號特征。民間美術色彩的象征性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貫穿于很多神話故事形象中。民間美術色彩遵循五色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現在民間信仰象征和禮文化象征兩方面。
五色相生理論是對生命的崇拜,民間信仰習俗的形成建立在人們的宗教信仰上,如自然信仰、神靈崇拜等,這不僅是民間造物的思想根源,也是民間美術色彩形成的思想基礎,也正是基于這些民間信仰,才使得民間美術色彩具有獨特的視覺符號系統和色彩象征意義。民間美術中創造了諸如龍、麒麟這些超能力的動物,人們的動物崇拜心理不僅體現在對動物形象的模仿,還表現為對動物色彩的提取。如少數民族對白虎等動物圖騰的崇拜,使得黑色與白色成為許多民族的象征。植物花卉中提取的品紅用于民間面塑、泥塑中,也是喜慶的色彩符號,因此,民間美術中的動植物都具有象征意義。
五色體系還體現在以禮文化為主題的歷代服飾制度上。早在商周時期,人們便用服飾的顏色來表明身份的貴賤,五色正色為貴,五色混合間色代表地位的差異。如周朝的統治階級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個等級,對應的服飾顏色分別為朱紅色、黑色、青色、黃色。而民間美術色彩的使用卻有不一樣的禁忌,如守孝三年期間年畫不可以用紅色等。因此,年畫中的服飾色彩并不是對現實的寫實,而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意象比附的結果,是人們對色彩信仰的認識。
民間美術色彩的主觀性主要體現在內涵的表意性層面上。民間美術色彩并不是寫實的,甚至與具體物像色彩截然相反,這反映了創作者訴諸于意象而非現象的特點,以達到滿足主觀期盼的目的。具體來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但凡涉及到神靈的色彩,必定注重色彩的比附,以表對神靈的信仰和尊崇,不能因為色彩的使用而觸犯神靈,也不能搞錯人物身份的尊卑貴賤,要符合禮制的規范。民間美術色彩是建立在特定觀念下的主觀性用色,它與圖騰、生活方式、民俗、民間信仰有關,具有民眾的共識和象征內涵。多民族的民眾生活受到地域環境、民俗文化和審美喜好的影響,形成多樣化的民間美術色彩樣式,具有表達民族美好愿望和尚吉情感的原始基因符號特征。比如陜西社火臉譜可分為有相和無相兩種,有相的臉譜容易區分臉譜代表的人物身份,形象和色彩的變化余地較小,必須按照人物的身份象征來著色:而無相的臉譜由于沒有鮮明的身份特征,所以不能根據色彩造型區分出對象的身份,色彩應用相對比較自由,可以把臉譜上的裝飾紋樣描繪的更加隨意。
民間美術表達民眾的真摯情感和思想追求,是一種非常直白的色彩語言,無拘無束的形式表達,是一種民眾色彩敘事的方法,這決定了其豐富的視覺樣式。民間美術的色彩無對錯,具有直覺用色的特點,不必恪守規范的特點,如現實生活中紅色的花朵可以扎花盛色的花樣,這全憑藝人的喜好,是一種主觀色彩表達的方法。又如民間剪紙藝人在坑頭上唱歌、談天的同時進行剪紙,這個過程是藝術創作的過程,更是抒發情感的過程,所以那些作品流露出豐富的情感,以—種視覺語言訴說了勞動婦女的私聲,表達出人們敬慕自然,信奉萬物有靈的精神追求,這也使民間美術色彩具有豐富的象征內涵。
裝飾性是指色彩的裝點和紋飾作用。在地域文化的積淀下,藝人們在不斷實踐中總結出獨特的色彩造型手法。人們生活中的衣、食、往、行各個方面的民間美術色彩都具有不一樣的表現語言,這些色彩語言作為生活的符號傳達了情感的需求,并形成人們思想觀念的共識,從而具有鮮明的符號表意性。各族人民服飾色彩遵循不同地域所形成的人生禮儀,比如以各族印染刺繡的方式傳達吉樣和美麗的裝飾;面塑以面為載體,通過形色各異的民間藝術品的形和色表達對年節或婚姻的美好祝愿;建筑石雕、磚雕、木雕的三雕,則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人文精神;春、夏、秋、冬各種活動適應五行和節氣,形成了不同地域、場合和民族的裝飾色彩。
年畫就是利用鮮艷的色彩,裝飾民眾居住環境以彰顯蓬蓽生輝,同時還表達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由于各地年畫有著不同的使用習俗,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禁忌,整體上呈現出紅紅綠綠,喜氣洋洋的色彩印象。比如灶君年畫色彩在各地的差異形成人們對地域色彩裝飾的印象。藍袍灶、紅袍灶、素灶等功能性的色彩樣式,蘊涵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認知,并在各地民眾意識中形成共識。這種由于色彩民俗不同而形成的色彩裝飾差異,對于色彩語義具有重要的民俗學研究價值。
民間美術色彩的裝飾性還體現在色彩地域風格的差異性上,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服飾層面上講,苗族刺繡與彝族、僳僳族、納西族都不一樣,不同民族所崇尚的色彩也不一樣,從而形成不同的色彩裝飾風格,如貴州苗族刺繡主要以紅色和黑色為底色;陜甘地區的刺繡主要以紅色和黃色為底色。刺繡方面色彩的選取使得南北方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蘇州刺繡有著細膩精巧的特點,彰顯著南方人身上細膩溫柔的江南氣息;甘肅慶陽香包的粗礦之美,其刺繡紋樣裝飾與南方的差異頗為明顯。這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歷史文化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是中國各民族人民獨特生命觀的具體體現。
民間美術色彩的裝飾性還體現在其造型手法的特殊性上。比如民間美術中根據色彩的軟硬搭配為基本方法,如黃、白、黑具有襯托和明確造型的作用,可以用來烘托其他色彩,從而用較少的色彩達到表現豐富色彩視覺的效果。如上海金山現代民間繪畫家張新英的《迎新客》,畫面中沒有人物,以靜物繪畫的手法表現深色襯布上的四個白色茶碗,作品中的留白使整體色調具有強烈的對比。
綜上所述,縱觀我國藝術領域的發展現狀,我們可以看出,民間美術色彩在藝術文化發展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能夠為我國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帶來更為廣闊的空間。民間美術色彩與民眾生存信念、民間風俗、信仰崇拜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反映著社會群體的意識觀念。中國民間美術色彩蘊含傳統造物思想的符碼,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血脈,對民間藝術色彩藝術特征的深入挖掘是民間美術理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于理論與現實均有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