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
美術屬于人文性質的課程,在開展美術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而增加自身的情感體驗,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會得到提高。每一幅美術作品的背后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故事,教師可以通過美術教學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么,如何才能在中職美術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情感教育呢?
美術屬于塑造藝術,一幅作品的完成需要作者在一定空間內利用物質材料通過構圖、透視等藝術手段進行創作,之后創造出一個平面形象。大部分畫家在創作美術作品過程中都會帶有自己的情感,有想要表達的含義。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基本的畫圖技巧進行學習,還需要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在鑒賞作品過程中需要體會其中的寓意。學生在鑒賞過程中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
中職院校的學生年齡大多在15~18 歲之間,此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對于社會的認知逐漸開始明確,但是由于學生對于外界社會接觸較少,所以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美術教師要根據中職學生的這一特點滲透情感教育,為學生進行正確引導使學生養成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人生心態。
中職美術教材中的美術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元素,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其中隱藏的情感,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情感,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美術作品是作者情緒以及心境的體現,中職美術教師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可以事先了解美術作品的背景以及創作時作者的經歷,多方面進行結合,了解其中所蘊含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講到中國山水畫的繪畫技術時,可以引導學生對中國的山水畫進行鑒賞,讓學生在鑒賞中感受山水畫中所蘊含的獨特魅力,感受山水畫中的藝術表現形式。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始之前搜集一些名家的畫作,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北宋著名山水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進行展示,讓學生對此畫作進行欣賞。在欣賞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從中感受到自然之美,還能夠通過作品感受到作者的自豪之情,從而引發學生對于自己國家的自豪之感,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中職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大多屬于學習成績較差,缺乏教師關注的學生,所以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有效拉近兩者之間的關系,實現情感的交流。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想要滲透情感教育就需要激發學生的情感,之后以合理的方式開展教學,在讓學生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時,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賞析,盡可能地從學生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與學生產生共鳴,鼓勵學生提高自信心,在交流中實現情感教育。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美術新課標中曾明確指出,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自然資源以及生活資源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想象創造空間。
例如,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脫離中職美術課本,豐富教學資源。教師可以以當地民俗特色為主體開展美術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創作,在創作過程中學生的創作激情會被點燃。在此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熱愛、激動等情感,這些情感會使學生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樂趣。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將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當學生創作完成后學生會從中感受到自豪以及驕傲,自豪感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而這份驕傲的情感則是源于民俗文化的融入,能夠激發學生對于家鄉對于國家的一種驕傲的情感。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能夠通過美術作品開拓學生的眼界,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美術教學對學生進行熏陶,使學生感受到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審美以及品位。比如教師可以從生活實際出發,將藝術生活化,讓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能力。
例如,教師在美術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對一些較為生活化的作品進行鑒賞,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較為具象化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通過鑒賞發現生活中的美,激發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愛生活的情感。
綜上所述,美術是一種生活化的藝術,教師要從生活的角度開展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