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穎
寫生是諸多繪畫方式中較為古老和久遠的,其產生是基于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的思維隨著歷史進程的變化而變化,這與當下的社會發展潮流是分不開的,因此寫生如果停留于之前的社會形勢下,忽略當下人的思考,審美方面不加以變化,是很難得到現代人認可的,現實意義則無從談起。寫生對于每一位畫家來說都是不陌生的,每個人都經歷過寫生。自繪畫形式誕生以來,寫生的方式就由此產生,隨后有了達芬奇畫雞蛋等廣為流傳的故事,可以說耳熟能詳。作為畫家,在作品完成的過程中,要對寫生和創作的關系有明確認知,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讓寫生作品在被賦予美感的同時,又能夠體現現代化理念,實現文化宣揚和傳承。
怎樣讓寫生的質量更高呢?這是引起大家思考的問題。不同的觀賞者對于同一幅作品會有不同的理解,正印證了“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即便是同一個畫家,在不同的時期,其作品也會呈現出不同。寫生的特點就是需要身臨其境,以當下的現狀為素材,這就衍生出了個體面對的問題。不過其中最難面對的還是自己。寫生過程中,需要畫家有高超的技藝手法,方能讓景物栩栩如生。基于此,應該怎樣突出“寫”的特點,還要保證內容不會重復,同時還應該有創新意識,賦予作品新的生命,這就是寫生作家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寫生,就可以看出畫家專業水平的不足之處,因此在對二者關系進行認知時,需要畫家能夠清楚地意識到寫生問題,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一般來說,畫家在起初繪畫時,更多是憑借個人的主觀想象,來感受事物,最終作品呈現的效果是不能完全預料的,創作初衷較為模糊,創作的方向與結果并不明確,這也是寫生帶給創作者的誘惑。在寫生的過程當中,通常會面臨這樣一種狀況,在動態的繪畫現場,事物都是不斷發生變化的。創作者會隨著現場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感受,與創作對象越來越接近,從而對自己創作的目的也更加明確,一直到利用自己的繪畫技巧將對象表現出來為止。完成作品之后,創作者則會用審美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作品。這一期間,可能會出現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的情況,當發現有缺點時,就會頓失所望,會期待下一張作品的呈現。寫生的真實性體現于創作者并不需要完全參照眼前的景物,而是可以以自己內心為原則,坦誠面對對象,盡可能地抓住繪畫對象的本色與本真,能夠讓作品凸顯出所繪景物的特點,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傳遞給每一位觀賞者。
沉迷于寫生的創作者不會局限于某一個地方重復獲取素材,而是在更大范圍內奔走,渴望能夠獲取一手的創作素材。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下,渴望能夠親臨現場,這種接近事物本真情況下的感受在畫室或是創造中是很難感受到的。在寫生的取舍當中,畫家所要應對的事物一般是較為復雜的,想要完全還原是不太可能的。應該以事物為原型,對其進行深入思考,由淺到深,以少勝多,在縝密的思考下,突出不同事物的特點,讓作品成為會說話的眼睛,能夠捕捉到其精彩之處。
寫生時畫家面對對象必須要有一定的技法和技巧,技巧有高有低,有拙有劣,用什么法如同百寶箱里選寶貝。一切的技巧都不是目的,要獲取的對象是目標,不容錯過,認真對待,千鈞一發,似百般“法力”在對象的感受引領下,舊的語言范式被自覺打破自由重組,生發出新的繪畫形式語言。其中自有玄機和奧妙難以言明,唯親身實踐者方可參悟。
寫生中所遇到的所有情況都是在現場遇到的,其中涉及到主體的參與,主觀意識和客觀存在形成了統一,使得作品煥發生機,出現新的形象,這也體現了觀察當中營造畫面與升華觀念的一個過程。寫生并非完全如實寫對象,而是更像通過對象寫自己的感受,被當代文化浸淫后物化的自己的認知表達。在寫生中創作是中西繪畫交融之路,它不是一種作畫程式,而是一種認識方式。寫生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創造的過程中,創作者賦予作品個性化的東西,創造出新生事物,讓創新能夠不斷地繁衍下去。